古代社会有哪些饮食文化和食俗礼仪?饺子与馄饨是同一种食物吗?

2020-10-20 12:56:51 作者: 古代社会有哪

但是生活在周代的老百姓由于粮食拥有量比较少,所以日常饮食皆以“不外啜粥,以蝴其口”。 这八个字的大概意思就是百姓们平时经常吃粥糊口,这种烹饪方法不仅可以节约粮食,同时还能让人有一种比较强烈的饱腹感。

饮食作为周代的主要文化体征与礼仪形式,在当时其实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食俗。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饮食文化、食俗及礼仪的形成,其实与地域、朝代、饮食习惯,尤其是当时的食物类型都有巨大关系。

古代社会多姿多彩的饮食风俗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曾云:“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从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可以得知,古代社会统治者要想长治久安,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安民”,而安民的主要途径就是让老百姓吃饱饭。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古代社会“食俗”形成其实与很多因素都息息相关,地理环境、历史进程、宗教信仰,以及当时社会中的食物种类等,其实都是促进“食俗”萌芽、形成与发展的关键要素。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食俗”的范畴其实也非常广泛。

一般情况下“食俗”主要包含王公贵族食俗,百姓日常食俗、年节以及礼祭食俗等。食俗除了包括饮食特征与习惯之外,其实还与食物类型息息相关。从远古时期开始人们就将饮食与祭祀、礼仪以及节庆等联系在一起,这其实也是古代食俗形成的关键契机。

如果从狭义范围来讲食俗主要是指,生活在某个特定区域的饮食习惯及饮食礼仪。比如,生活在南北两地的古代老百姓,在饮食方面就存在非常巨大的差异。北方人的饮食及其习俗相对来说比较粗犷,而南方人则大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食俗。

古代食俗文化及礼仪基本上都与节庆息息相关,随着历朝历代不断发展并最终固定为饮食习俗。据汉代《四民月令》记载:

“正月之朔,是为正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这段记载阐述了汉代在过春节时的习俗,首先是祭祀诸神与祖先然后家中晚辈,要给长辈敬献“椒酒”以表达尊敬之情。“椒酒”作为汉代食俗中的代表性饮品,不仅展现出了当时的基本饮食风俗,同时也彰显出了食俗文化中的饮食礼仪。

而南朝梁宗懔则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了正月初一时的食俗文化。

“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钦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

这段记载中所说的各种饮品就是当时的固定食俗。笔者认为最能代表古代饮食习俗与食俗礼仪的食物,其实就是从古至今中国人在除夕时吃的“饺子”。

作为一种极具中华美食文化代表性的食物,“饺子”其实就是古人对饮食文化以及食俗的最完美表达。

古代食俗文化之“饺子”起源

1.民族食物“饺子”起源

“饺子”作为古代食俗文化中的代表性食物,从其诞生至现代社会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相传这种薄皮大馅、营养美味的食物,是由被誉为“医圣”的东汉人张仲景发明。这种极具中华美食特色的食物面世之后,就被赋予了诸多美好寓意与愿望。

如果从实物起源角度来讲饺子其实源于古代食物“角子”。最开始时饺子被人们称为“娇耳”,这其实与饺子的形态息息相关。大家平时在吃饺子的时候一定会发现,这种食物的外形除了像“元宝”之外,其实还与人类的耳朵十分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