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赞歌|敌机狂轰滥炸前不眨眼 离别朝鲜阿妈时落泪

2020-10-21 11:14:39 作者: 英雄赞歌|敌

朝鲜零下20多度的冬天很难熬,很多战士来自南方,没有经历过北方寒冷的天气,也缺乏保暖经验。有的从冰天雪地进入室内后立即烤火,不少人因此受了冻伤。

“中国萨拉米(朝鲜语“人民”的谐音),来到朝鲜地,吃的高粱米,受的飞机气。”粟远奎说,当时志愿军的艰苦生活被编成了民谣,广为传唱。虽然艰苦,但战士们精神面貌很好,随时都鼓足了气抗敌。

△和战友一起收集失散战友的信息。

“朝鲜妈妈,我会再回来的!”

纪律严明的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深受欢迎。在朝鲜一呆就是近三年,他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所到之处,当地人民对我们都很友好。”粟远奎回忆说,当时很多朝鲜男性青壮年在战争中牺牲,男女比例大约为2:8,家里女人撑起了半边天,建筑工人、警察、民兵、交通员,需要下力气的艰苦工种,女人一样干得很好。

女人们既能吃苦,也有柔情的一面。整训时他长期寄宿在朝鲜民居,女主人的儿子在战争中牺牲,把和她儿子年龄相仿的粟远奎当作儿子看待,他也以“朝鲜妈妈”相称。每次出门前,她都会细心地帮粟远奎把衣服理一理。

时隔多年,粟远奎已记不得朝鲜阿妈的相貌,但他记得脸上始终都有慈爱的笑容,穿着朴素的麻布衣服,节日时会从箱底翻出发亮的绸缎长裙,短褂子,飘带迎风飘扬。在狭小却温暖的房子里,一进门就是温暖的炕。

阿妈的女儿也把自己当哥哥看待,有什么好吃的都会留给“志愿军哥哥”。

在部队回国前夕,好几天“阿妈尼”的眼眶都是红红的,悄悄抹着泪,“就留在朝鲜好吗,我们舍不得你啊儿子......”粟远奎心里也有些不舍,但毕竟家在中国啊!临行前,他帮着把家务做了个遍,茶壶盖都擦得发亮。他不知道再次回来会是什么时候。“你一定要回来,要回来看你的朝鲜妈妈啊!”走远了,一家人还不停挥手。粟远奎的眼中也含着泪花。

回国后,他和朝鲜阿妈通了多年的信。由于生活环境变化,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断了联系,但他心里,始终记着朝鲜阿妈真挚的笑容和真实的泪水。

家里接到立功喜报才知儿子活着 抗美援朝精神永记心间

去了朝鲜战场后,家里一直不知他的行踪,直到粟远奎立了战功,喜报寄回了家,家里才知道儿子是当兵去了,还立了两次三等功。

战争结束后,粟远奎第一次回到家,母亲喜极而泣,紧紧把儿子拥在怀里,泪水涟涟:“儿啊.......人还在就好。”看着家里挂着的喜报、奖章,粟远奎百感交集,“自己算非常幸运了,有的战友家人期盼多年,盼回的却是阵亡通知书,心里该有多难受啊!”

随着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议,志愿军部队陆续撤回,粟远奎继续留在当地参与和平建设,帮助恢复生产,多留了半年多才回国。后在重庆市政府办公厅、民政局等单位工作,从事退伍军人安置、优抚。

粟远奎描述自己退休后做了两件事:参与重庆大轰炸对日索赔团,十多年间,自费去日本八次打官司,让更多人知道侵华日军的暴行。另外做退伍老兵的服务工作,老奔波着落实老兵政策,成立了一些民间老兵组织,目前任重庆市抗美援朝精神研究会副会长。

粟远奎一直把“抗美援朝精神”挂在嘴边和心里。他说:“我们国家当时刚解放,一穷二白,千疮百孔,装备落后美国两个时代。敌人有飞机大炮,我们是小米加步枪,但我们不害怕,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心里只想着为祖国而战,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拼的就是一个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这些是我们和平年代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永久传承和宣扬!”说完,粟远奎挺了挺腰,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眼里的光芒,和70年前一样明亮。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纪文伶 摄影 邹飞

来源: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