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猛诚可伤“——从宋代虎患治理看中国古代朴素的“环保主义“

2020-10-21 10:33:15 作者: 虎猛诚可伤“

虎为百兽之王,从进化论的角度,人类也是由猿进化而来的,而显然猿也属于百兽之一,这样看来,在远古时期,老虎也能算是我们人类的"王"族。

可这"王"族已经没落了,人类科技和人口的迅速发展,挤占着老虎的生存之地,使其慢慢走向消亡,如今已然成了国家保护动物,野生的世所罕见。但是在宋代,老虎的王位还没有彻底失去,经常傲啸山林,以人为食,严重威胁当时的人类安全。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曾有诗云:

"猛虎百日行,心闲貌洋洋,当路择人肉,罴猪不形相。"

由此可见宋代虎患的严重,那么宋人对于虎患是怎么治理的呢?

宋代严重的"人地矛盾",促使了当时百姓大量的开荒造田,挤占野生动物生存空间,造成了"虎患"的泛滥

封建王朝时期,由于生产力的不发达,人类在面临老虎熊罴之类的大型野兽的时候,难免力不从心,出现死伤的情况,但在历史的记载之中,宋代之前的秦汉隋唐时,对于虎患的记载并不多见,难道老虎也是"柿子捡软的捏",所以才故意欺负军事软弱的宋人吗?

当然不是,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得从封建时代的"人地矛盾"谈起。

所谓的人地矛盾,也就是人口和耕地面积之间的矛盾,在古代封建时期,由于生产科技的欠缺,每亩土地上所能生产的粮食产量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人口的大量增加,必然会导致对于耕地面积的需求,当原有的耕地面积,不足以养活大量的人口的时候,人地矛盾就爆发了。

想要解决人地矛盾,无非两个办法,第一是提高粮食产量,第二是提高耕地面积。在古代,粮食产量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一朝一代所能解决的,那么就只剩了一个解决办法,即扩大耕地面积。

据《文献统考》关于宋朝元丰年间的人口记载:

"元丰六年,天下主客户一千七百二十一万一千七百一十三。"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户只是指"户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元丰六年,天下总共有一千七百多万户口,按照每个户口五个人计算,也是八九千万人口,事实上,根据现代学者研究,宋朝人口最多时,足有一亿两千万左右。

人口的数量相对于隋唐时期,激增了将近一倍,可耕地却并没有增加,反而因为辽国占据幽燕,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大理又分去了西南大片土地,所以耕地面积在宋朝实际上是减少了。

在这种情形之下,大宋朝的"人地矛盾"可想而知,不得已之下,只能大量的开荒造田。这样一来人地矛盾的问题相对来说是解决了,可是也挤占了其他动物的生存空间,比如老虎。

所以说,不是大宋的老虎变厉害了,也不是老虎就欺负宋朝军事能力不行,而是面临着严重的"人地矛盾"问题的大宋,不得不大量开荒造田,挤占了老虎等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迫使老虎不得不"与人争食"甚至是"食人"。

严重的"虎患",导致宋朝对于虎患的治理,是一场具有广泛参与性的全民行动

现代人对于宋代"虎患"最初的了解,应该是来自于《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桥断,水泊梁山的好汉武松在回家的路上,路过景阳冈,用一根哨棒打死了景阳冈上为恶多年的老虎,成为当地百姓敬重的英雄。

但武松毕竟只是个演义中的人物,现实生活里,宋代的普通百姓遇到老虎,能逃命就已经算是邀天之幸了,更多的还是被咬伤咬死,惨不忍睹。

根据元代人脱脱编纂的《宋史·别集》记载:

"近岁平江虎邱有虎十余据之,同里叶氏墓舍在焉。其一大享堂,虎专为食息之地,凡人兽之骨交藉于地,蛇骨亦有之。"

由此可见,宋代虎患的严重之处。

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足而知礼节"。任何道德标准的建立,都是在生存的基础之上,老虎要生存,人也要生存,当老虎的生存受到人的威胁之后,老虎就会食人。可当老虎开始吃人的时候,人类自然也会反击。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