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上有一句话,叫做“兵家必争之地”,比如秦朝的函谷关、三国时期的荆州、北宋的幽云十六州,以及明朝关宁铁骑和满洲八旗攻防了几十年的山海关。
这些关隘城池,难道双方就只能在一处地方死磕,不能绕过去重新开辟新的战场吗?
绕过去不是不可以,确实有的战役就是绕过去的。但你要明白打仗的目的是什么。看见城池就绕过去,你以为这是越野比赛跑到目的地就行了吗?
古代打仗争的是什么?说到底是土地、财富和人口。
人口、财富和最肥美的膏腴之地,基本都集中在城池中或城池周围的村镇,比如北京城控遏的华北平原,以荆州、襄阳为中心的荆襄平原,还有由长安城辐射出去的关中盆地。
不打下北京、荆州、长安等城池,占领军能得到的最多就是外围的荒地、树林、山川,你又不搞生态文明建设,要那些东西做什么?
而且,军队绕过城池往前跑了,即便势力波及到城市周边的土地,但野外这些地方又没有城墙工事等坚实的据点,难道还派重兵驻守吗?
不守,那这块地就不是你的了;分兵驻守了,你又没足够的兵继续前进。所以,城池无论如何都是要打下来的。
当然,有人可能说,不用管这些小城池,直捣黄龙,把最重要的军事据点,甚至是敌国国都直接拿下来,这些小城自然不就不战而降了吗?
我们举一个例子,三国时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延提出率领5000精兵从汉中出发,越过狭长的子午谷,直接攻到长安城下。这个计谋,其实就是绕过曹魏在关中的所有城池,直接到达目的地长安城的斩首行动。
诸葛亮同意了吗?没有。且不说子午谷奇谋的成功概率本来就很低,更重要的是,这样打毫无意义!
魏延最大的问题在于,随时可能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因为长安城的坚固,即使能够成功抵达城下,一时半刻也不能轻易拿下,而他绕过的城池越多,就意味着之后会增援长安的援军越多,届时长安守军加上四周援军里应外合,魏延那5000人就是瓮中之鳖。
所以像魏延那样盲目绕过城池,就会极易遭受对手反扑,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
这也就是为什么诸葛亮的北伐,最终采取的都是稳扎稳打策略的原因。
比如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出祁山连夺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虽然最后因马谡失街亭导致战争失败,但因为有三个郡的占领区缓冲,诸葛亮可以从容退走,不至于有很大的损失。
诸葛亮稳扎稳打,还有一层必要的考虑,那就是保障后勤粮草的运输通畅。
受困于山路崎岖、蜀道艰难,诸葛亮几乎每次北伐都会遇到运粮困难的麻烦,第二、第四次北伐更是直接因为粮草耗尽而退兵。
面对这种困局,诸葛亮能做的除了催促后方抓紧运粮之外,只有靠抢曹魏的粮草。这还是一个个城池打下来的情况,能确保粮道通畅。如果不打城池,而从背后翻山越岭,步骑行走尚且困难,何况庞大的粮车?
如此势必影响运粮速度,导致前方供给接应不上,军心涣散。
只有打下城池,进而夺取对方城中存粮,或者在城外派军队屯田耕种,才能保证蜀军的“粮食安全”。
要说“绕过去”的成功案例,历史上也不是没有,清初的皇太极就曾虐得吴三桂没脾气。
当时吴三桂占据宁远,关宁铁骑兵强马壮。皇太极不想硬拼,干脆绕过去,把宁远周边的几个城池统统吃掉,宁远一下子成了山海关外一座孤城。
这样一来搞得吴三桂就很尴尬,四面八方都是清军,自己只剩下继续坚守的力气。赶上皇太极借道蒙古攻入北京周边,吴三桂根本不敢攻打沈阳打乱皇太极的军事行动,也就起不到牵制八旗军的“围魏救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