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游牧民族的铁骑,缺少骑兵的宋军靠什么御敌

2020-10-22 00:00:21 作者: 面对游牧民族

自唐末起,中原王朝逐渐失去了甘凉、陇右、蓟北等重要的战马产区,加之幽云十六州这一战略要地在五代时易于辽国之手,这导致缺少战马和地理防线的两宋不得不以步兵为主的军队来对抗辽、金、西夏等政权的彪悍铁骑。

那么宋军敢于以步抗骑,凭借的又是什么法宝呢?

上图_ 弓箭对骑兵

弓弩大阵:以步制骑的好方法

《武经总要》有言:“一骑当步卒八人,十骑乱百人,百骑败千人”。可见在战场上,骑兵相比于步兵具有绝对优势。而步兵要想以弱胜强,使用弓弩之类的远射兵器,在敌骑冲至己方阵地前尽量迟滞、杀伤对手,从而削弱其冲击力,无疑是一个好办法。

早在五代时期,中原王朝军队在抵抗以骑兵为主的辽军南侵时,就十分依赖步兵持弓弩结成的大阵。如贞明三年(917年),辽军围幽州,晋军(晋王李存勖的部队)“万弩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马死伤塞路”(《资治通鉴》),从而顺利解围。又如开运元年(944年)的澶州之战,后晋军“万弩齐发,飞矢蔽地”(《资治通鉴》),辽军进攻无果,只得撤去。

可见,大规模使用弓弩进行密集射击阻拦骑兵冲锋,确实是处于劣势的步兵反制强敌的不二法门。

上图_ 北宋《大驾卤簿图书》中的 弓弩军队

宋军承五代军队之战法,加之骑兵力量不强,故而对弓弩更为倚重。宋初即建有中央直辖负责兵器生产的南北作坊(后改称东西作坊),亦成立了同级别且独立运行的弓弩院专司弓弩制造。地方上则“诸州皆有作院”,且规模很大。据《曾巩集卷四十九˙兵器》载,弓弩院“岁造弓、弩、箭、弦、镞等,凡千六百五十余万”,其规模和生产能力可见一斑。

按《武经总要》所载,宋军制式弓包括黄桦、白桦、黑漆、麻背四种,均为步骑皆可使用的筋角复合弓。其区别在于装饰不同,饰以黑漆便名为黑漆弓,饰以黄桦便名为黄桦弓。

宋军对官兵所用之弓的弓弦强度有明文规定,通常以石(1石=120宋斤,1宋斤=1.266市斤)、斗(10斗=1石)来计算。步兵所用之弓,强度由高到低分为十斗、九斗、八斗三等,骑兵则为九斗、八斗、七斗三等。

熙丰变法后,为提升军队战力,又分步骑兵射箭技艺为三等。其中,步射6箭中3为一等,中2为二等,中1为三等;骑射则为骤马直射3箭、背射2箭,射中箭数及等级与步射相同。对于射箭技艺优异者,朝廷予以奖励。

到南宋,为抗衡战力彪悍的金军铁骑,宋廷还专门对弓手拉弓八斗至一石、且能连续发射30箭者赏钱五贯。

上图_ 韩世忠(1090年1月26日-1151年9月15日)

宋代弓弩:冷兵器时代的“大杀器”

得益于制度的激励,挽弓射箭不仅是宋军步骑官兵,更是将帅们必须掌握的技艺。北宋的康保裔、李继隆、狄青,南宋的韩世忠、岳飞、毕再遇等都是能拉硬弓且箭法高超的名将。不仅如此,身为文臣的辛仲甫、章衡、柳开等人也擅使强弓并可百步穿杨。无外乎宋人评说道:“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翠微北征录》)

但是,弓的射程与威力,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使用者的膂力。而且连续拉弓放箭,也对弓手的体能有较高要求。在后来面对更加精良强悍的西夏和金国骑兵时,弓的局限性显露无遗。特别是西夏,由于其独特的锻造技术,夏军铠甲护具号称天下第一,“非劲弩不能入”。在这种情况下,弩在宋军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始变得越发重要。

上图_ 膝上上弩图 (膝弩)

与弓相比,弩具有延时机构,故射手不用在射击的同时兼顾开弓与瞄准两个运作,而是可灵活利用臂、足、腰的力量拉开弓弦,再从容瞄准,伺机发射。机关装置的使用,令弩摆脱了对射手膂力的依赖,其射程更远、穿透能力更强。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