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伐吴,明是替关羽报仇,暗是怨恨孙权不承认自己称帝

2020-10-23 04:01:38 作者: 三国刘备伐吴

《孙子兵法·军争篇》: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

将士日夜兼程赶路,奔跑一百里以上,很可能全军覆没。路上很可能有伏兵,自己也会跑得说起话来,而对方以逸待劳;身体健壮的人先到战场,身体差的掉队,往往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马可以按时到达。

急速行军五十里以上,先头部队会因疲倦而没有战斗力,将士一般只有一半的人可以准时抵达,

也就是说,一字长蛇阵,超过五十里以上,就没有优点可言。

刘备的一字长蛇阵致使兵力分散。最后被陆逊隔一屯烧一屯而放火,导致全军覆没。陆逊之所以隔一营烧一营,而不是每个营放火,就是怕自己兵力飞散。万一有人稳住阵脚搞反扑,就麻烦了。

五、东吴接二连三补刀

几万人马,兵败如山倒!一路溃逃,而且山路崎岖,骑马逃生也不容易。(1)孙桓出恶气,扼道截杀

《建康实录·序》:备走,逊部将孙桓斩上兜道,截其径路,要备。备逾山险仅得免,入于白帝城。

222年六月,陆逊大破蜀军四十余营,一万多人投降。陆逊在后面追击,刘备一路败逃。更要命的是,前面还有一个孙桓憋着一肚子恶气,凶神恶煞,专等刘备。

刘备伐吴之初,孙桓抵挡刘备,被围困在夷道。陆逊不想与刘备硬碰硬,而且坚信孙桓能够坚守城池,故而没有救援。

如今,蜀军全线溃败,既怨陆逊、又恨刘备的孙桓,如同出笼的猛虎,在刘备逃跑路上“斩上夔道,扼要径”(守住各个交通路口),专找漫山遍野的败逃的蜀军击杀。

刘备爬越没有道路的山岭险崖才躲过孙桓。因孙权、陆逊及时协商、下令退兵,孙桓才没有继续追击。

全军覆没的刘备终于走小路,逃入白帝城。(2)招惹陆逊,再遭羞辱

逃到白帝城的刘备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又心血来潮、冒冒失失地给陆逊写了一封信。

《三国志·引<吴录>》:刘备闻魏军大出,书与逊云:“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

222年10月,刘备听说曹丕大军南征东吴,写信说:“如今曹军已经到江陵,我也将重整旗鼓,再次带兵征东吴,将军你还能行吗?”

《三国志·引<吴录>》:逊答曰:"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馀,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

针对刘备的挑衅,陆逊也毫不客气,回复:“只怕你是刚被打败,旧伤未愈!你现在应该来跟我们和好,也算是自补过失。如果你执迷不悟,依旧无所顾及、穷兵黩武,不听我的劝告,想带你剩余的人马倾巢出动,那么我对再次远道送来你,就不会心慈手软,不再会让任何一个人能够逃命。”

(3)郑泉嘴巴,直戳心窝

虽然吴蜀刚刚引发大战,但还得过日子。东吴提出和解。刘备也同意接见孙权派来的使者。

222年12月,孙权派遣郑泉到白帝城再修盟约。

使者叫郑泉,此人嗜酒如命、能言善辩,同时也是东吴有名的“不畏龙鳞”之人。即使是面对孙权说话,也常常不管孙权是否高兴,能否下台。孙权对他是爱恨交加。

《建康实录·序》:蜀主问曰:“吴王何以不答朕书,将无以朕正名不宜乎?”

刘备见到使者,不是提荆州,也不是谈关羽,而是问出在心中沉甸甸的疑惑:“你们吴王为什么不回复我当初写的信? 是觉得我名不正言不顺,不配称帝?”

《建康实录·序》:泉曰:“曹操父子凌轹汉室,终夺其位。陛下托以宗室,有维城之重,不荷戈执殳为海内率先,而因是自名,未合天下之义,是以寡君未复书耳。”备甚惭。

郑泉回复刘备更是直白,直戳刘备心窝:“曹操父子一直凌驾于刘汉王室之上,如今终于篡夺了皇位。你贵为皇族宗室,有维护保全皇城的职责重任。现在,你不是拿起武器,身先士卒,带着天下义士讨伐曹丕,而是急于登位称帝,这不符合天下人对你道义上的期望。所以我们主公没有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