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的一举一动,都牵连甚广。
公主入道,势必有众多宫女随从,慢慢地道观渐渐变成了奢侈风雅的场所,戒律清规始终抵不住情绪的躁动,进而诞生许多值得被同情的凄美的爱情故事。
直到李商隐的时代,女道士以至于道观的形象,渐渐地暧昧了起来。
唐朝的士子们,为了预习功课,总喜欢找个清净的地方。而道观恰恰符合他们的要求。
年少的李商隐经过几年的努力,可以专心应付科考了。他前往玉阳山,寻得一处道观住了下来,一半温习,一半修道。
很多人猜测在那些年里,李商隐在玉阳山发生了爱情。他们不辞辛劳地在李商隐道教主题的诗词里,寻找蛛丝马迹。然而,却没找到任何证据。
这首《碧城》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诗歌之一。
“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
人们喜欢李商隐的诗,喜欢它的凄美和朦胧。但往往越美的东西,人们很难读懂它准确的含义。
这些朦胧,引发了各种歧义。但正因如此,它才能把更多人情绪带入其中。
我们能在无法言传的字词里,意会到情感汹涌而来。
然而,在儒家的社会里,感情丰富的男人,总被看做没有出息的。
李商隐再次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世界的歧视,纵然礼法难容,他也要以一颗纯粹的心,孜孜不倦地描绘着应当被同情的一切。
04应举之路:第一场冲击
在传统儒家的观念里,一个人纵然有经天纬地之才,如若自我推荐会被视为极其恶劣和低下有失尊严的行为。
但在唐代虽然继承着儒家的传统,但举国上下都洋溢着积极进取的心态,越是张扬、不畏惧自我推荐的人,越受欢迎。由于采取的并非糊名制的阅卷,考官往往会根据考生的名气与关系决定名次。
王茂元欣赏李商隐的才华,想将女儿嫁给了她。再三纠结后,他应允了下来。
正是这个抉择,将李商隐拉入了万劫难复的深渊。
王茂元是老师令狐楚的政敌,无论在牛党还是世人眼里,这无疑是对老师的背叛,和忘恩负义。
他也为自己纠结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在复审中被除名,正式授予官职的时间推迟一年。
倒不是李商隐不明白其中利害,只是他就是这样纯粹尊崇内心的人。
从后来的史料和诗词来看,纵使他对这个世界抱有不满,但他从未后悔与王茂元的女儿结为夫妇。
开元三年,李商隐再次参加授官考试,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不久被调到地方做县尉。看似平调,其实是被调离了中央的政治中心。
由于不精于人情世故,经受排挤,在归隐与否中的问题中极度纠结。当官仅仅一年,便辞职了。
两年后,他以书判拔萃复入秘书省为正字,等于再次进入了中央机构。
可是这时候命运和他开个玩笑,母亲在他事业上升期,去世了,必须守孝三年。
而这三年,是他岳父所在的李党,最得势的几年,岳父也在次年去世,使李商隐的处境更加困难。
06复入朝堂
为母亲服丧期满,李商隐返回长安。继续担任他那微小的官职。在他守孝的那几年,是他岳父所在的李党,最得势的几年。然而他还朝时,岳父却已经去世,他的处境变得更加困难。
再次得势的牛党,对政敌不断地打击。李党党魁李德裕罢相。
就在这时,他吟诵了一首十分不符合时宜的诗:
羽翼殊勋弃若遗,皇天有运我无时。
庙前便接山门路,不长青松长紫芝。
——《四皓庙》
四皓为汉惠帝出山,为汉朝奠定了功勋,然而功成之时,就是弃舍之日。唐诗中有太多借古喻今的文字,每个人都能看出这首诗暗含的意思:李德裕,在立功之时得不到奖赏,而当利用完后,就弃如敝屣,令多少人心寒呀。
自媒,就显得额外重要。
可是李商隐,即秉承着传统的儒家思想,又秉承着父亲借着名字给予他的期许。坚持着不自媒的底线。
更不巧的是,为数不多推崇古文的大家韩愈,也在那段时间去世了。李商隐擅长的古文更加跌入了冷门。
从十几岁开始的考试都以失败而结束。
在不满的情绪中,他写诗嘲讽道:“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他将没有录取他的考官,比喻成阻挠他成功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