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一世的李商隐,如何变成时代的牺牲品

2020-10-23 08:50:24 作者: 纠结一世的李

数年后,他的王氏妻子病逝。

那年七夕他写下了一首悼亡诗: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七夕》

又到了七夕,有多少情人相拥在一起,仰望银河。曾经的自己,因为生活和妻子聚少离多,而今阴阳两隔,再见无期。还不如牛郎织女,一年尚有一次可以相会的日子。

终于,数年后,在郁不得志中,在落落寡欢中,在对妻子的思念中,在党争的夹缝中,李商隐抱憾而终。

所以的一切看似李商隐个人不明智的错,其实这是那个千疮百孔的时代的错。人们只能在理想和现实中抉择。

李商隐在入仕和隐退中抉择,在藩镇和朝廷中抉择、在家庭和党派中抉择。

在那个时代看来,李商隐无疑是是个失败者,但正因为他的“失败”,让他在后世一千多年,大放异彩。

那个时代没得选,而这个时代,只要你坚信你的目标和情怀,只要你拥有真正的才华,这个时代一定会给你回应。#李商隐#儒家#博尔赫斯收藏

父亲什么都没给李商隐留下,只留下了一个即激励他,又折磨他一生的名字:商隐,后取义山为字。

在那时,字与名字之间有特殊的意义关联。商隐和义山,寓意商山四皓隐者之高义。

秦时,始皇帝选拔了七十名饱学之士授予博士之职位。到了秦末之乱,有四名博士隐居在商山上。刘邦多次派人聘请他们出山做官,但每次都遭到拒绝。四个人作《紫芝歌》以明志,表示自己宁愿啃食野菜、终老山中,也不愿意出山入仕。

父亲为李商隐取的名字,也是希望他能在世俗的诱惑和大义面前选择后者。

“割地张仪诈,谋身绮季长。

清渠州外月,黄叶庙前霜。

今日看云意,依依入帝乡。”

——《商于》李商隐

这首商于是李商隐而立之年时,路过商山脚下的四皓庙写下的。这个世道是属于尔虞我诈的张仪之辈,而真正正直善良的人,应该如商山四皓一样归隐山林。

可是他仍然挂念着四皓在之后的定国之功劳。于是写道:“清渠州外月,黄叶庙前霜。今日看云意,依依入帝乡。”而今的四皓,被人祭奠,清烟化为云雾缓缓地向着长安飘去,被后世歌颂。

最终在纠结中,功名之念占了上风。他想用清高和孤傲在这个圆滑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

或许,父亲不知道,成年后的李商隐陷入了太多类似这样的纠结。

李商隐在每一个抉择关头,都不愿辜负父亲的期许和自己的名字。但因错误地定了自己和世界的位置,深思熟虑后的他,总是做出了错误的抉择。

02年少求学

十岁以前,李商隐跟随父母在江南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父亲全心全意地教导他的学业,从五岁起,就开始教他背诵儒家经典。

但父亲过早的离世,失去支持的孤儿寡母艰难地带着父亲的灵柩踏上了归途。

一场丧葬费用,耗尽了家产。

守丧结束后,为了补贴家用,李商隐谋得两份差事:贩舂和抄书。贩舂就是买来带壳的谷物,捣去皮壳后变成细粮再转手卖掉。

贩舂一天天地磨练着李商隐的意志,在抄书的谋生中扩大了他的阅读范围。从此他开始了不成体系的自学。

倘若他的命运顺此而下,注定无法考取功名,文学史上也无法将失去一片瑰丽的风景。

幸运的是,他遇见了一位很好的老师。

又幸运或者不幸的是,这位老师身上只有清高,没有半点现实。

他不在乎任何功名,在传道受业的过程中,也不以仕途为目的,教导学生。

可是,李商隐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兴趣。家道中落的他,必须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于是,他怀着一颗不得不功利的心,跟着一个完全抛弃功利的老师学习。

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十六岁就以擅长古文而闻名。与此同时,也养成了一副不肯苟全的孤傲、清高的性格。

遗憾的是,为了将来,他又不得不臣服于现实。

03道山修行(多情和无情的纠结)

道教,在唐朝被尊崇为国教。

原本不过是为了巩固王朝的统治。谁知统治者们也经不起长生不老、辟谷修仙的诱惑,就连皇室的公主也要出家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