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一切疏忽都经过深思熟虑,一切邂逅相遇都是事先约定,一切屈辱都是惩罚,一切失败都是神秘的胜利,一切死亡都是自尽。”——博尔赫斯
在过去的每一个时代,都有特殊的原则和淘汰机制,或隐或显。一旦走错一步,都可能从权利的制高点沦为败者,万劫不复。所谓的逆袭,更是无从谈起。
这时“深思熟虑”就显得额外重要,原本“深思熟虑”的目的是为了衡量利弊后能有更好的选择,但是当这个过程过于冗长,机缘也可能逆转,“深思熟虑”就改变了性质,成为了纠结。
01从出身说起
“古人不见今时月,金月何时照古人。”——李白
千百年来,世界的一切都在改变,唯一不变的仿佛只有在宁静时依然盯着人们的月光。
古人对“人生无常”这四个字的感悟,应当比今人深刻得多。所有的一切只消一丁点意外都可能香消玉损。
但即使在看惯了无常的古人眼中,李商隐家族的命运也无常的过分了点。
从曾祖父开始,每一代都才气逼人,一模一样地考试做官、娶妻生子,然后在即将踏向辉煌的时刻,英年早逝。
李商隐十岁时,他的父亲李嗣入幕江南,毫无例外的客死他乡。全家不得不千里迢迢地带着父亲灵柩回乡安葬,本不富裕的家庭,把全部身家都用在了这次路费上。
父亲的早逝,让母亲变得只能关心生计,无暇顾及对他的爱,他逐渐变得内向、敏感和怯懦。
父亲什么都没给李商隐留下,只留下了一个即激励他,又折磨他一生的名字:商隐,后取义山为字。
在那时,字与名字之间有特殊的意义关联。商隐和义山,寓意商山四皓隐者之高义。
秦时,始皇帝选拔了七十名饱学之士授予博士之职位。到了秦末之乱,有四名博士隐居在商山上。刘邦多次派人聘请他们出山做官,但每次都遭到拒绝。四个人作《紫芝歌》以明志,表示自己宁愿啃食野菜、终老山中,也不愿意出山入仕。
父亲为李商隐取的名字,也是希望他能在世俗的诱惑和大义面前选择后者。
“割地张仪诈,谋身绮季长。
清渠州外月,黄叶庙前霜。
今日看云意,依依入帝乡。”
——《商于》李商隐
这首商于是李商隐而立之年时,路过商山脚下的四皓庙写下的。这个世道是属于尔虞我诈的张仪之辈,而真正正直善良的人,应该如商山四皓一样归隐山林。
可是他仍然挂念着四皓在之后的定国之功劳。于是写道:“清渠州外月,黄叶庙前霜。今日看云意,依依入帝乡。”而今的四皓,被人祭奠,清烟化为云雾缓缓地向着长安飘去,被后世歌颂。
最终在纠结中,功名之念占了上风。他想用清高和孤傲在这个圆滑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
或许,父亲不知道,成年后的李商隐陷入了太多类似这样的纠结。
李商隐在每一个抉择关头,都不愿辜负父亲的期许和自己的名字。但因错误地定了自己和世界的位置,深思熟虑后的他,总是做出了错误的抉择。
02年少求学
十岁以前,李商隐跟随父母在江南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父亲全心全意地教导他的学业,从五岁起,就开始教他背诵儒家经典。
但父亲过早的离世,失去支持的孤儿寡母艰难地带着父亲的灵柩踏上了归途。
一场丧葬费用,耗尽了家产。
守丧结束后,为了补贴家用,李商隐谋得两份差事:贩舂和抄书。贩舂就是买来带壳的谷物,捣去皮壳后变成细粮再转手卖掉。
贩舂一天天地磨练着李商隐的意志,在抄书的谋生中扩大了他的阅读范围。从此他开始了不成体系的自学。
倘若他的命运顺此而下,注定无法考取功名,文学史上也无法将失去一片瑰丽的风景。
幸运的是,他遇见了一位很好的老师。
又幸运或者不幸的是,这位老师身上只有清高,没有半点现实。
他不在乎任何功名,在传道受业的过程中,也不以仕途为目的,教导学生。
可是,李商隐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兴趣。家道中落的他,必须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