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棉花才普及,那古人之前用什么御寒?老祖宗的智慧让人折服

2020-10-23 14:29:38 作者: 明朝棉花才普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的诗词虽然流传千古,但是杜甫晚年的生活十分贫困,住的是茅草屋,一下雨天就漏水,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杜甫说的“布衾”就是布质的被子,而不是棉花。

在明朝以前“棉”这个词很少出现,至少在明朝以前,古人的御寒不靠棉花,古人最早的衣物亚麻织物,虽然透气,但做工粗糙,穿在身上还容易引起擦伤,在这种背景下,老祖宗发明了光滑的绸缎。

汉代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手工业发展迅速,西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主要的丝绸生产地区,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中西方商业交融,丝绸就跟黄金一样名贵,受到狂热追捧,而这条商业之路,就命名为:“丝绸之路”。

不过丝绸在一些极端天气就表现的非常差了,夏天不能吸汗,冬天无法保暖,棉花的出现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棉花并不是本土产物,而是舶来品,根据史书记载,棉花最早出现南北朝时期,

《梁书·西北诸戎传》中记有:高昌国……多草木,草实如茧,名为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从这短短的记载来看,也看出这种“白叠子”就是棉花,不过当时吐鲁番一带还是蛮夷之地,棉花根本普及不开来。

宋朝虽然军事能力一般,但经济发达,宋朝是继承唐朝之后的最大的盛世,繁荣程度甚至超过了唐朝,海运业也相当的发达,棉花漂洋过海,进入广东、福建、陕西,不过棉花并不好种植,一年的产量十分有限,就连皇室都不一定能够穿上一两件棉絮衣物,其余人就更加不用说了,更重要那时候棉花还是一种观赏植物。

直到明朝,朱元璋和朱棣的大力推广,鼓励种植,棉花这才渐渐成为御寒之物,既然棉花是明朝才普及开来的,明朝以前的人冬天都是用什么御寒呢?

亚麻和丝绸没有御寒能力,古人也不太可能用它们御寒,一般都是用裘皮,也就是动物皮毛,常用的原材料有狐皮、貂皮、羊皮。用这些名贵的毛皮制成的衣服,价格也非常昂贵,不然也不会有“五花马,千金裘”一说。

也只有李白这样的人,用“五花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毛皮大衣普通人家肯定是享受不到了,不过他们也有自己的御寒方式,一些过于贫困的人家,往往都在衣服上缝上几个口袋,再往口袋里面装上温热的沙土来御寒。

除此之外,还有“手炉”一类暖手神器,白居易曾写: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明清两代“手炉”十分流行,《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王熙凤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拨动手炉内的灰……那是怎样的情景,现在是见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