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包容四海,有很多少数民族出身的将领,他们结局如何?

2020-10-23 23:21:52 作者: 唐朝包容四海

哥舒翰和其余胡人将领不太相同的是,大量的卷入了安史之乱前的政治斗争,他和杨国忠的联手,招致了安禄山巨大的猜忌,这可能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导火索之一。

潼关,这所长安最坚固的庇护之关,成为了高仙芝和哥舒翰殒命的地方,李隆基已经不能做基本的政治判断了,安禄山可能让他对所有的将领,汉人的胡人的都产生了巨大的猜忌。

封常清的谗言,唐玄宗的微操,高仙芝的慷慨激昂,哥舒翰的嚎哭,成为了唐朝从盛世转向衰败的一个个窗口,胡人将领主导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2.安禄山与史思明,经典的反面教材

安史之乱对后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胡人不可信,甚至武将都不可信,在后来皇帝的脑海中,成为了戒律一般的存在,虽然唐朝的衰败更可能是由于财政收入的锐减和军事征召制度的破产引起的,然而粟特人安禄山和突厥人史思明,成为了唐王朝衰败更易理解的理由。

安禄山作为了一个肥胖的,没有家世加持的少数民族青年,发迹的过程是极其励志的,市场黑恶势力积攒的第一桶金和底层磨练出来的情商,居然在唐朝的高层政治圈中如此的实用,是让人惊异的。

和那些大都贵族军功出身的少数民族将领不同,安禄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政治动物,他用胡人的习俗来解释的一些啼笑皆非的行为,成功的挠中了唐玄宗的痒点。这么人畜无害的,朴实到甚至可笑的,不受少数民族部落贵族挟持和汉人寒门接受的将领,简直是天生的唐帝国东北守护者,唐朝很快就自食其果了。

突厥人史思明则是北方胡人军事思想的继承者,他幼年经历坎坷,为人果决狡猾,领兵后往往不过分约束军队,以屠城劫掠作为士兵的福利,他的手下是安史之乱中叛军战斗力较为强悍的那一部分。三.唐朝的少数民族将领,兴起与衰亡的最具有说服力的标本

1.唐朝重用少数民族将领的深层次原因

唐朝皇族本身的血统,就有胡人血脉的存在,对少数民族将领的器重,是关陇贵族统治艺术的体现。隋唐北方混乱,各民族互相攻伐,唐朝大量的使用少数民族将领,大大的提高了王朝在地方的号召力,提高了北方边区民众的凝聚力,同时也是最省时省力开疆拓土的统治技巧。

汉人的门阀盘根错节,唐王朝更愿意将汉人官僚的方向集中在文官的方面,武将中根据人口比例,国家政策明显偏重少数民族。

2.少数民族将领总的来说是功大于过

唐太宗时期的阿史纳社尔和契荜何力,基本和李世民能做到君臣同心,他们的部众和唐军一起,将北方,从高句丽到土谷浑全部政治版图都重新塑造了一遍,从文明的角度来看,这是功在千秋的伟业,他基本确立了华夏民族对北方巨大地域的统治,扭转了魏晋以来汉人在北方式微的局面。

唐玄宗时期对于信任的滥用,判断力的严重下降,造成了灾害性的后果,这其中是有偶然的因素的,杨国忠假如不是逼得太紧,政治智慧狡诈却缺乏远虑的安禄山,可能是要等到李隆基死后才动手的。

同时安史之乱的主要平定者,从李光弼到仆固怀恩,也都是少数民族将领,他们后来都受到了深深的猜忌,唐肃宗已经没有盛唐时的自信了,他的衰弱被所有的武将,汉族的和少数民族的看在眼里,不要忘记,灭唐的朱温是汉族人,而另一个实权派李克用,沙陀族猛将至少表面上一直是尊敬唐王朝的。结语:

从太宗到玄宗,大量的少数民族将领出现是唐朝固有国策造成的,在军事上皇族更愿意依赖北方少数民族的力量,但从政治上来讲,这样的安排是巧妙和有成效的。

大量的突厥人,铁勒人在对抗别的异民族王朝的战争中,坚定的站在了汉族阵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是唐王朝稳定的控制北方的一支决定性的力量,功劳非凡。少数民族将领的过集中在了安禄山和史思明的身上,然而这样一个草根无赖出身的人能取得如此高的地位,皇帝难道不是最主要的责任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