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寺与龙塔古篆,印有杜甫、韩愈、苏辙的足迹,誉为篆书典范

2020-10-24 20:57:07 作者: 彼岸寺与龙塔

苏洵、苏轼、苏辙,史称“三苏”,文章诗词照耀千年,历来为河南人所青睐。

河南汝州,葬有苏轼、苏辙兄弟两人的遗体,并伴着父亲苏洵的衣冠,人称“三苏坟”。河南许州,与汝州相临,苏辙也曾在此筑室。

北宋之时,郾城属于许州管辖,境内有座香火鼎盛的彼岸寺。苏辙慕名游访,并写下了《题郾城彼岸寺》两首诗,传诵至今。

其一《文殊院古柏》:曾看大柏孔明祠,行尽天涯未见之。此树便当称子行,他山只可作孙枝。栋梁知是谁家用,舟楫唯应海水宜。日莫飞鸦集无数,青田老鹤未曾知。

文殊院,只是彼岸寺的一处院落,因其一株古柏,就引得见多识广的苏辙大为感叹。

至于整座彼岸寺,自然更加声名显赫。

彼岸寺建于何时,缺少文字记载,但至少在唐初,就已是全国闻名的佛教圣地。

唐开元五年(717年),大诗人杜甫曾到彼岸寺,观赏教坊舞伎公孙大娘的武舞。此后,追忆此事,他写下了有名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详细描述了当时的情景。据说,郾城彼岸寺现有《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碑》及《公孙大娘舞剑处碑》两通碑,当是后人为追慕先贤而刻立的。

唐元和二年(807年),大文学家韩愈游访彼岸寺,与朋友李正封夜会联句,得诗一千多言,刻于彼岸寺西壁。其诗句,1934年出版的《郾城县志》还有记载。

沧海桑田,世事莫测,彼岸寺也数遇兵燹,屡修屡毁,屡毁屡修。

到了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东京尉氏人(今开封市尉氏县)契宗大师游历郾城,眼见彼岸寺残破不堪的景象,黯然感怀,遂募金重修。

延至清代,香火又趋兴旺,众僧再度云集,彼岸寺的规模和建筑,恢复了当年的宏大气象。据说,乾隆年间,占地已达200余亩,有房近千间。

民国时期,中原大地战乱连绵,民不聊生,郾城彼岸寺也随之衰微,墙渐倒,屋渐塌,褪去色彩的佛像裸露于风雨之中。

到了如今,彼岸寺已是荡然无存,钟鸣声、铃铎声、诵经声,都归为沉寂,只有那座雕凿于北宋的石刻经幢,悄然伫立于河南省郾城实验中学的校园之内。

还记得,苏辙所写的《题郾城彼岸寺》其二《武宗元比部画文殊玄奘》:遗墨消磨顾陆余,开元一一数吴卢。本朝唯有宗元近,国本长留后世模。出世真人气雍穆,入蕃老释面清癯。居人不惜游人爱,风雨侵陵色欲无。

诗中所讲的武宗元所画玄奘之像,神态传神,却未曾流传下来。倒是契宗大师所建的经幢,至今伴着校园内的朗朗书声。

这座石刻经幢,上书“重修许州郾城县彼岸寺碑铭”,人们简称为“彼岸寺碑”。因其形似古塔,下部雕刻有蟠龙立柱,中间碑上刻有古朴工整的小篆铭文,故又被当地人称为“龙塔古篆”。

《郾城县志》对于彼岸寺碑有着较为详细的考释:“许州郾城县彼岸寺碑铭……契宗大师东京尉氏人也。宋沿周,以开封府为东京,尉氏县隶开封府,可断其为宋真时之碑。碑首数行皆泐尽,应是叙建寺之由来。惟可读者有曰:秦蔡挻灾,朱梁炽暴……秦蔡者,秦宗权,朱梁者,朱温也。则寺毁在唐末。……其曰兴国中,师瓶锡四方及此。兴字上二字全泐,应是太平,则契宗至郾城之时也……太平兴国中契宗始至,后又经营十五年之久……则碑铭之成,当在景德盟辽澶渊(1004年)之后。”

彼岸寺的石刻经幢,通高12.18米,由底盘、腰台基座、篆文碑、造像柱、塔幢顶部共五个部分构成。

底盘:为香水海池与海壁造像,平面呈八角形,由八块石雕组成,石幢居中。浅浮雕雕出波涛滚滚,在漩涡中有海马、海兽等形象。海池是根据佛教的教义生死海设计的。海池的外部有池壁,上雕山峦起伏,内侧有造像,好像一幅很大的画卷。其造像内容主要是佛教故事,即释迦牟尼出行到成佛的一系列故事,也有佛经故事。

腰台基座:下部由龙柱支撑,雕工精致,双龙相蟠,底有山状石雕。龙柱所围为六棱造像,六棱每面设一龛,龛内有造像。龙柱之上有两块方石,下大而上小,雕有海石榴花和卷草。其上更有四面雕刻的四天王造像,天王龛四角柱雕工精巧,有仰覆莲、垂帐、圆珠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