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鸦片战争里,道光下了血本调兵遣将,清军却还是一败再败?

2020-10-25 17:39:38 作者: 为什么鸦片战

这问题,首先出在动员能力上,清王朝“兵多”不假,但体系却十分混乱。就以鸦片战争里作为主力的“绿营”军队来说,每一支四五千人规模的绿营部队,往往要分散在八百多个“关门哨台”驻扎,一旦有战事就会被各个击破,而一旦要调动,手续也必然混乱不堪。说句寒碜话,能把部队整整齐齐凑在一起,都是相当不易。

调兵就这么麻烦,行军就更麻烦,清军的增援部队,大多来自内地各省,这么多军队开赴前线,无论水路陆路,都是交通的大考验。大部分的军队,都要沿着传统的驿路行走,但驿路有限的交通条件和沿途的供给能力,又根本无法“供得起”上万部队,数千人的军队,往往要分成“200至300人”分批行军,好些军队还没抵达前线,前方就已经战败了。

而英军呢?别看兵少,但其发达的航运能力,特别是在中国内河横冲直撞的舰船,每次都能“第一时间第一速度”,把部队投放到预设的战场上。清军的几万几十万人,没几个能赶上战事,英军这边一个士兵,凭着发达的航运,却可以当两个人三个人用。单这个劣势,就足以让清军吃紧。

更不要说清军高层低效的指挥与调动,典型火线受命的“扬威将军”奕经,1841年10月率军上前线,却是走一路磨一路洋工,走到苏州更不愿意前进,一度天天在苏州花天酒地,哪管前线水深火热。到第二年3月壮着胆子打了一把,立刻被打得一败涂地……

低效的调度、腐朽的管理、低下的作战素质,这每一条放在战场上,都是样样致命,偏偏清军还全占了。如此清军,就算提前给他们马克沁机关枪,这鸦片战争,也难免丧权辱国。

参考资料:关河五十州《晚清帝国风云》、茅海建《清朝的军事力量》、姜伟,张建华,王自云《鸦片战争中清军临阵溃逃原因研究》、崔思鹏,贺向艳《从鸦片战争清军溃败看清朝军事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