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战兴,也因战亡”,兵强马壮的元帝国,在内忧外患下走向衰亡

2020-10-26 00:00:47 作者: “因战兴,也

儒家忠君爱国思想根深蒂固

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体系当中,经过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的思想改革,将原来较为单纯和单一的孔孟之道融入了更加多元化的因素。

比如原来注重讲究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在被儒学大家董仲舒加入了道、法等学派的思想内涵之后,逐渐演变成为了君权神授、忠君爱国、三纲五常的复杂儒学思想架构。

在之后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的重视和发展中,汉武帝时期的这种政治气息极为浓厚的儒家思想体系,在不断加强其政治功能的同时,其对于整个封建社会上下的思想教化功能在空前增强。

比如原来我只是教你怎样去做一个合法的公民,或者去做一个孝顺的子女,而现在的儒家思想和儒学大家,更加注重在小家庭的思想教化的基础上,去进行一个具备浓烈封建思想控制气息的忠君爱国思想氛围的建构。

《元诗选》载:"白发遗民真可哀,途穷犹望北兵来。关河割据将成谶,将相经纶岂乏材。足茧荒山走风雨,腹饥深夜吼春雷。主翁清晓催人发,又报烽烟逼楚台。"

这种情况在宋朝以后更加明显,虽然元朝时期统治者对于儒家思想并不如前代那样有所推崇。

但是在北宋、南宋诸多理学大家的全力推广之下,一个包裹着理学外衣的新型儒学已经悄然出现,并且在南宋时期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思想共识和共同价值观。

因此,元朝时期这种忠君爱国思想的儒家思想,依旧在发挥着它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再加上科举制度并没有被元朝政府完全废除,因此元朝时期还是涌现出不少儒学知识分子,并且他们通过自己的所学所识不断推广儒学思想。

久而久之,这种忠君爱国思想便也就成为士大夫的共同追求,这种追求甚至超越了民族的界限。在江南士大夫眼里,元朝统治者就是他们应该忠诚的君,而元朝就是他们应该追求的国。如此一来,朱元璋起势之初,甚至当明朝建立之后,江南士大夫依然不接受明朝也就不足为奇了。

实力对比的悬殊,江南士大夫不敢轻易改变自己的态度

元朝统治后期,虽然社会危机非常严重,特别是民族矛盾所带来的社会动乱频频出现,严重威胁着地方社会的日常运行和正常稳定,但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不能忽视的便是元朝依旧掌握着一支作战强悍的军队。

而这支蒙古骑兵当初大杀四方、东征西讨的磅礴气势,依旧对当时的江南士大夫心理,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而起初于江淮地区割据的张士诚、陈友谅以及朱元璋这几大政权,虽然在各自范围内都有着非常不错的发展,但是他们主要活跃的地区也仅仅局限于江淮。

并且他们斗争的目标也是在封建割据政权之间的互斗,甚至有的还会与元朝军队勾结,尽力去消灭另一个割据政权。

朱元璋自然也不例外,因此江南士大夫在权衡利弊,以及通过自己对当时势力割据力量的分析判断之后,还是认为元朝并不会轻易被击垮。

《明史》载:"太祖方在淮北时,闻难驰及,诉于彭大。大怒,呼兵乃行,太祖亦甲而拥之,发屋出子兴,破贼,使人负以归。元将贾鲁围濠,太祖与子兴力拒之。"

一方面由于北方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元朝政府军队的稳固统治中,另一方面,即便军阀北上击垮元朝政府,但是元朝随时可以向北边广阔的草原和大漠地区迁移,必然不会直接灭亡。

事实上,明朝建立之后,元朝统治集团的确也是这样做的,这也是导致明朝与蒙元长期并立存在的重要原因。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