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41年,年仅16岁的太子刘彻继承汉朝的大统,从而开启一个伟大的时代。击溃匈奴,雪几十载大汉耻辱,凿河西通西域开丝路,称霸东亚,后世人冠以“雄才大略”来专指汉武帝。然而,汉武帝在即位之初,并不能掌握帝国的核心权利,其祖母窦太后才是真正的统治者。历经以“黄老之学”治国理念下,励精图治的“文景之治”,见证帝国从弱小到强盛的过程。
汉武帝刚继位就表现出很积极的治国热情,提拔儒家子弟进入朝廷担任要职。这是喜好“无为而治”的窦太后所不能容忍的,当即给了汉武帝一盆冷水,马上撤销汉武帝任用的三公、郎中令等人。遭遇挫折的少年天子,慢慢隐忍,就只能等待祖母驾鹤西去的那一天。
汉武帝听说,匈奴曾经把高祖包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此后一直就有和匈奴“和亲”的传统,达60多年的时间。年轻气盛的汉武帝愤怒了,咬牙切齿深以为耻,发誓要灭掉匈奴雪耻。
当时汉朝对西域,甚至对甘肃都知之甚少,汉武帝从一个匈奴俘虏口中得知,在帝国的西部甘肃一带,曾经有一个月氏部落建立的国家。匈奴击败月氏后,把月氏王的头颅做成酒器,月氏部落不愿臣服匈奴,西迁至很远的地方。
张骞出使
匈奴俘虏提供的这一情报,立即引起汉武帝的注意,汉武帝表现出很高的战略眼光,他明白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一个决定在心中酝酿,联合西遁的月氏国,从东西同时出兵夹击匈奴,斩断匈奴右臂。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月氏。张骞带领由一百多热血青年组成的使节团,从长安出发,踏上一条前所未知的冒险之旅。很快他们就走出汉朝国境,前方就是河西走廊,张骞心里明白,匈奴人早就控制了河西走廊,必须要急速穿过。不料,还是被匈奴骑兵发现,汉朝使者全部被俘。
几年后,窦太后寿终正寝,汉武帝终于能独揽大权。汉朝经过文景二朝的休养生息,国力已达到鼎盛,对匈奴全面开战?还是等待那个人的消息?那就是张骞,派出去几年也杳无音讯,月氏什么态度也一无所知。矛盾的汉武帝,选择了等待。
又一次与匈奴和亲
公远前134年,军臣单于派出使节来到长安,请求和亲缔结友好。汉武帝就是否和亲问题,召开一次御前会议。主战派王恢表示,汉和匈奴和亲,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用不了几年他们就会背弃盟约,不如不答应他们,应该主动攻打匈奴。主和派韩安国表示,匈奴迁徙不定,汉朝如果千里出击寻找匈奴主力决战,就会疲惫不堪,匈奴则是以逸待劳,这是很危险的,不如和亲来的实际。大臣皆依附韩安国,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少数服从多数,于是汉武帝就答应和亲。
马邑城之谋略
此时雁门一带的豪商聂壹,登上历史舞台。他是一个经常来往于雁门与匈奴之间,做贸易的商人,对于匈奴他是再熟悉不过了。出于对西汉边患不息的焦虑,他想到一个对付匈奴的办法。
通过主战派王恢向汉武帝建议,可用财利引诱匈奴前来马邑城,汉军预设伏兵袭击,这是消灭匈奴人的妙计。多么似曾相识啊,100多年前,赵国名将李牧,放大批牲畜出关放牧,牧民满山遍野作为诱饵,匈奴主力上当,进入李牧的包围圈,大破匈奴。
汉武帝就此事,又开了一次会议,韩安国依然是主和派,不同意马邑之谋,不能轻易破坏5代和亲之策。王恢向汉武帝表示前途大好,匈奴若前来,我们四路大军包抄匈奴,他再去断匈奴的后勤补给,把匈奴团团包围灭之。汉武帝一听,这办法可以啊,同意出兵,实践马邑之谋。
聂壹越过雁门关直奔匈奴王庭,可见聂壹的贸易生意,都做到了匈奴王庭,能不费吹灰之力找到单于。他表示有能力杀死马邑县令,献城投降。马邑城一直是边境重镇,匈奴得到它,就能很好的解决匈奴过冬的食物问题。抛出这么大的诱饵,单于心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