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喜欢给自己修墓,秦以后的帝王陵墓里,为何没有兵马俑?

2020-10-26 11:14:25 作者: 古代帝王喜欢

秦始皇兵马俑,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八千个陶制人俑排成整齐的军阵在幽暗的地坑中,护卫着伟大皇帝的灵魂。

嬴政在消灭了六国,统一了华夏后,还想带领无敌的秦朝军队在阴间创造更大的辉煌,这个对古老中国文明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的男人,梦想着倚仗天下无敌的军队,去创造灵魂世界更大的不朽,他的力量和韬略在数千年以后,还震撼着华夏子民的心扉。

嬴政以后的帝王,再也没有人拥有如此浪漫瑰丽的梦想了,孔子对人俑陪葬制度的痛恨,秦汉以后人俑陪葬制度的没落,可能由于技术断层造成了后世那么多伟大帝王的陵墓中都没有再发现整齐的军阵人俑。

更重要的是,秦朝滥用民力造成的对国家社稷的损害,被所有的封建统治者看在了眼中,嬴政如此霸道威猛的王朝奠基人,处心积虑安排的秦朝国运到了二代就终了了,后来的皇帝们不得不更加务实的将精力放在人世间的事务中,而不是投入到虚无缥缈的征服地府的计划里。

一.从人殉到人俑:秦汉以后殉葬制度的改变

1.秦朝用人殉是蛮夷的象征

先秦时期的原始社会,人殉制度是殉葬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到周代,这种用活人给死人陪葬的制度才在中原地区慢慢的绝迹,周礼是古老的道德准则,对人殉这种残忍的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很快的,是否使用人殉成为了华夏正统鉴定文明与野蛮的标准。

秦在春秋早期还有人殉的行为,这让他们被以晋为首的中原正统看成了蛮夷,秦朝在秦昭王之前,在任用商鞅之前,虽然民风悍勇,但是实在是没有多少存在感的诸侯国,如果他们想融入主流的华夏文化圈,想和各国贵族通婚交往,就必须改变自己的习俗,渐渐的,人俑这种象征意义的陪葬制度,在秦国取代了杀人的人殉。

2.孔夫子对人俑的痛恨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孔子将人俑的制造,看成了世间最大的恶行,儒家提倡的仁义将赤裸裸的压迫,赤裸裸的恃强凌弱看成了最大的的敌人,人俑相比人殉的仁慈,在孔子看来也是不可原谅的,因为这是人格的践踏,这种象征意义的欺压,永世不能翻身的绝望,充满了对底层民众的恶意,让孔夫子怒不可遏。

随着儒家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大,除了汉朝少量的人俑陪葬墓穴外,后世主流墓葬中很难看到人俑的存在了,周礼和儒家的道德观,客观上保护了普通民众的利益,王或者皇帝的死亡不能衍生为民众的灾难,追求在阴间的威福可以用金银或者器皿来完成,对人本身,哪怕是陶俑石俑的人体雕像,将他永远埋葬在阴暗的墓穴中,都被每一个儒家学子唾弃。

3.墓穴陪葬的风格杜绝了新兵马俑的产生

汉以后的墓穴中,已经很少看到人俑特别是兵马俑陪葬了,这是整个社会的风气引起的,后来的帝王在身后事中再怎么任性,再怎么滥用民力,力量都集中在了陵墓的规模和陪葬的财宝中。

人俑仿佛成为了一种忌讳,兵马俑的消息在任何史书中都没有记载,这最大的可能是秦始皇对信息进行了封闭,对工匠进行了肉体的消灭,也可能是人俑陪葬制度为史官所不喜,为帝王们所忌讳,大家默契的将兵马俑的历史轨迹隐藏在了历史的迷雾中。

二.可能的技术断层其实是人祸

1.秦始皇兵马俑高超的制造技巧

秦始皇兵马俑的四个坑中,三个坑八千名秦军士卒,造型不一,更可怕的是,每个人俑的五官都有细微的差别,他简直就是屹立着的一个个活人的雕像,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古老中华文明和希罗文明不同,从来不以雕塑艺术而闻名,兵马俑展示的宏大,表现了古代中国工匠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技巧。秦末的战争是残酷的,是消耗了大量的人口的,整个兵马俑八十多家陶匠都有姓名和标识,因为秦王朝可以想见的重视,兵马俑的烧制是重大的政治工程,他必定的集中了所有的能工巧匠的。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