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词谱是诗人最常用的词谱,但是这个词谱也有不可忽视的错误

2020-10-27 08:03:44 作者: 钦定词谱是诗

前言

前几天回答了一个问题,钦定词谱有什么错误的地方?

我们知道,最早的词是歌词,唐宋人按照曲谱填词,因此有很大的灵活性。但是曲谱到后来渐渐失传了,到了明朝,开始有人编撰词谱。

其中《钦定词谱》最全面的词谱,他是清朝人参考唐宋人的词作以及前人的词谱作制,可想而知,一定会存在一些问题。

一、词谱的由来

据说最早的词谱出现在明朝。江苏高邮人张綖参照唐宋词编写了《诗馀图谱》三卷,注明了每一个词谱的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仗、节律、结构等。

《诗馀图谱》创调谱149共阕,其中小令64阕;中调49阕;长调36阕。张綖在首先提出了宋词中的婉约与豪放两种风格,对后人研究宋词影响巨大。

后来,明朝程明善撰写了《啸馀谱》是,清朝人赖以邠撰写了《填词图谱》,但是这两本书错误比较多。

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万树编撰了《词律》二十卷, 收唐、宋、元660词牌,1180体。万树开始根据词的篇幅作了归类,以58字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外为长调。

还是在康熙年间,陈廷敬、王奕清等人,奉康熙命编写新的词谱大全,成书后被称为《钦定词谱》。这部书收录了800多个词牌、2000多体。是目前最全面的词谱,也是后人填词常用的工具书。

二、词谱的编撰方法

无论哪一种词谱,都是参照古人的作品归纳编撰而成。那么,他们是依照什么逻辑来制定词谱呢?

1、孤体

大多数词谱都有很多体,但是也有孤体,例如黄庭坚的这首《喝火令》,词谱中只有 ○和●,没有⊙和◎。

因为只参考了这一首,于是词谱就简单了,直接把“平(○)、仄(●)”标出来即可,需要押平声韵的地方注明“△”,需要押仄声韵的注明 “▲”

2、多体中的正体

但是大多数词有多体,例如《一剪梅》就分成了7体,每一体都有不同。

最常用的一体被称为正体,因为词人常用,所以可供参考的词作就很多。因此会出现同一个位置的字,不同词人使用的平仄不同。

例如《《忆江南·》的正体以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为基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平仄仄平平。

能不忆江南?平仄仄平平。

江南好,格律是:平平仄 。

我们再看看白居易的好友刘禹锡,他的《忆江南》是这样的: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 ,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春去也,格律是:平仄仄。

白居易的首句第二字是平声:南,而刘禹锡的首句第二字是仄声:去。

于是后人编撰词谱时,就认为首句第二字可以平也可以仄,就用了一个“中”来表示。用符号表示的话有两种,⊙表示应平可仄 ,“◎表示应仄可平。

总之,这个位置的字,有点像麻将里的混子,平仄都可以。

我们再看看第二句,例如温庭筠的作品: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

温庭筠《忆江南》的第二句,恨极在天涯,仄仄仄平平;而白居易和刘禹锡的第二句是:风景旧曾谙,多谢洛城人 ,都是:平仄仄平平。

于是第二句的第一个字,也用了“中”,这个词谱的前两句就成了: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很多词谱有好几体,但是正体用的最多,参考的词作也最多,不同之处也最多,于是词谱里面正体的“中”也最多。

知道了这个逻辑以后就会发现, 钦定词谱会出现两个问题。

三、参考词例少的弊端

无论是明朝人还是清朝人,即使编者博览群书,也一定会有遗漏的词例,既然有遗漏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