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算英雄,真正的英雄永远留在了朝鲜

2020-10-27 10:30:17 作者: 我不算英雄,

——访太康县抗美援朝参战老兵黄秀文

周口日报·周道客户端记者 马治卫 通讯员 薛召升

抗美援朝老战士黄秀文

人物档案: 黄秀文,男,1929年3月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杞县西十里铺村,1951年3月光荣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120师360团,同年入朝作战。在抗美援朝大德山防御战中荣立三等功一次,获得“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平万岁”奖章各一枚,195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军部评为步兵“优等射手”“一专多能手”。1963年5月转业到太康县常营乡供销社,后因工作需要调到高贤乡上班至退休。

深秋的太康已有了浓浓凉意,在太康县人民广场内,该县文化艺术志愿者身着志愿者军服在广场整装列队,唱起嘹亮的志愿军战歌。

此刻,在距此2公里外的太康县棉麻公司家属院内,抗美援朝三等功臣、现年91岁的黄秀文静静地躺在床上。虽然听不见广场上的战歌,但那些铿锵有力的旋律他再熟悉不过。对于他来说,每一首战歌,都代表着一段气壮山河的往事。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10月19日,记者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到该县棉麻公司家属楼拜访抗美援朝参战老兵黄秀文。见我们来到,老人十分激动!当谈到抗美援朝时,老人的神情顿时严肃起来,就像开闸泄洪一样,深藏在他记忆深处的抗美援朝那段光荣岁月中鲜为人知的一幕幕场景瞬间浮现在他的眼前。

响应国家号召入朝作战

黄秀文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末的“水东”抗日根据地所在地河南杞县西十里铺村,从小受革命教育熏陶,对共产党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1951年3月,抗美援朝战役激战正酣,部队大量招兵。当年20出头的黄秀文正是热血方刚的年龄,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黄老说:“因为战争紧迫,我和其他新战士坐火车直接到辽宁沈阳军部,被编入第40军120师360团后,在沈阳休整了大概一个礼拜,整理好衣物与装备,然后就渡过鸭绿江到了朝鲜。中央当时的指示是,将我们河南来的志愿军新战士直接派往前线,这是一种荣誉,也是对前线的有力补充。”

当我们问黄老当时是什么心情,是否害怕,“当年过鸭绿江的时候,就没想过回来,每个过江的战士都抱着用生命保卫新生共和国的决心,视死如归。那个年代,大家的思想很简单,就是活着就干、死了就算,从来没怕过。”黄老回答。

据老人回忆,他随部队是后半夜黎明时过的鸭绿江,部队进入朝鲜,直接向大德山进发。一踏上朝鲜的土地,战争的惨烈场面扑面而来,令人心寒又心生对敌人的愤怒。朝鲜大地到处都是残垣断壁,道路坑坑洼洼,路两旁弹坑一个连着一个,见不到几个百姓,处处田荒地败。他们没走多远,敌人一二十架飞机就‘嗡嗡’向他们飞来,不停投掷照明弹和炸弹。部队领导立即下令让他们下车防空。火车继续前进,由于当时情况紧急,他们又是第一次经历,下车时,有的将随身带的被子、棉大衣、干粮、咸豆等物品拿下来了,有的落在火车上了。天亮后,敌人的飞机活动更频繁,也更厉害。为了躲避敌人的炮火,战士们只能选择夜间行军,当时除了敌军的敌机和炮火,最大的困难就是大部分吃的东西都落在火车上了,还不让吃老百姓的东西,他们都饿着,渴了喝点雪水,经过两三天才赶到老部队所在地。

老部队当时伤亡过大,一个连队仅剩一二十个人。那时老部队还分一、二、三线,一线主要任务是打仗,二线主要任务支援一线,三线主要是训练。他们新去的战士都被分到了三线,他开始学的是无后坐力炮,后又开始学重机枪,因训练刻苦,没过多久他就被送到一线。

当时,40军的任务是在板门店东北方一侧的“大德山”高地进行防御。而敌我双方的形势是对谁有利,谁就主动先打,谁得势谁就先打,身为重机枪手的黄秀文主要任务是以重火力掩护步兵前冲,以火力点压制敌人的火力点。黄老说:“当时,我们要把敌人压制住,敌人就抬不起头来,不把敌人压住,我们就抬不起头来,也就是你死我活的战斗。”

冒险深入敌人阵地抢武器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