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汉代学术性使者的重要性

2020-10-27 16:03:05 作者: 聊一聊汉代学

前言

使者在历史舞台上出现的频率频繁,特别是在汉代与西域之间的各种联系都是靠着使者进行。使者也随之划分为了很多不同类型,大多是按照自身目的划分有的是为了粮食有的是为了水利有的是为了监军等等。

所以说使者在汉代涉及到的领域有很多,但是除了这些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领域外使者还涉及到了学术活动。

使者能够参与学术上的讨论是很罕见的,但是在汉代曾经出现过两次学术讨论大会。使者成为了监督的角色,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十分喜爱《春秋》,而随之公羊学也在汉武帝时期十分的兴盛。

到了汉宣帝的时候喜爱《谷梁》于是乎就召集会议来进行两者之间的是非讨论。使者则成为了这次会议监督和选人的工作。

两家开始利用自身的政治优势开始辩论,随着辩论越来越激烈,汉宣帝本身就是喜爱《谷梁》于是乎就让使者加入想要保证《谷梁》能够获胜。

一、使者的学术活动

东汉时期为了统一意识形态开展了很多的学术会议以争辩的方式对于古今经学进行确定,使者经常代表皇帝出使参与学术活动不仅能够监督学术议论还能够将皇帝的内心的选择进行引导,引导会议与皇帝想要的结果一样。

汉代以农业立国所以对于农业生产是十分重视的,不仅皇帝亲自耕种表示带头也有很多的使者参与到了农业活动之中。《晋书》记载:“昔汉遣轻车使者汜胜之督三辅种麦,而关中遂穰。”

汉宣帝的时候有使者为劝农使监督国家的农业生产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总结农业的生产经验著称农书。当时最为有名的就是汉宣帝的使者蔡癸因为自身为劝农使者监督国家的农业生产政绩卓越便受到了朝廷的提拔根据自身在基层的经验著成了生产经验的农书但是此书在后世丢失。

二、使者与史官的联系

汉代与周边民族地区联系十分密切,有匈奴、南越、东越、西域、大宛等等。无论是战争还是结好,汉代皇帝都需要了解实际情况,所以在使者出使的时候既要保证完成皇帝的主要任务还要记录汉朝以外的各种信息向皇帝汇报之后交给史官用来修使。汉代出使的使者有很多从匈奴方面看有苏武、王昭君曾经苏武出使匈奴达到十九年之久。

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后回国就被加官进爵负责翻译和处理民族事务,这都是使者能够记录信息的事迹。也有史官当作使者前去交往顺便记录第一手资料,比如说写出《汉书·匈奴列传》的班固,曾经就是以使者的身份前去记录资料。使者所到的地方往往地广深远,主动承担起记录域外风情的使命。其中司马迁和班固都是以史学家的身份出使这对修正历史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结论

使者在汉代出现频繁大多都是受到皇帝的指示前往边疆完成各种各样的使命,随着使命的增多使者的类型也是不断的增多。从最为常见的外出使者到了稻田使者、绣衣使者等等。使者并不仅仅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还涉及到了学术领域。在汉初为了巩固大一统思想,对于各种经书都是要进行辩论,使者往往参与其中但是大多是代表了皇帝的意愿所以参与到辩论之中往往是想要得到皇帝想要的结果。

汉代与周边民族地区的联系频繁这就需要对于外界信息进行整合,对此皇帝在对于使者的嘱托上除了完成各自的出使任务还要对外界信息进行整合。最为著名的就是史官班固出使不仅能够第一手获得史官资料还能对于史记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比如说《史记》记载的大宛国,人口、山川、习俗等等十分详细,如果不能是亲眼目睹是不会写出这么仔细的大宛情景。所以说使者为史官提供了最为珍贵的史料来源。

参考文献:

《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