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不知道,在宋代以前,我国是没有棉花的,没有棉花也就没有最基本的御寒工具,那时候的古人们就只能用鸭绒、羊绒来作为被子的填充物,或是将打猎得来的皮草往床上一铺,然后穿上厚厚的衣服睡觉。
白天呢,没有棉花,也不能将鸭绒被穿在身上,就只能靠热气腾腾的食物来御寒。火锅作为我国独创的美食,不仅现代人爱吃,古人们也十分中意于它。
据考究,战国时期就已经有火锅的存在了。当时叫做古董羹,用陶罐做锅,一般以肉类作为食材,其中以牛、羊肉为甚,为寒冷的古人们增加了不少的火气。
古代条件虽然艰苦,且从历史记载中可以看见,寒冬给他们的打击是十分巨大的,光是颗粒无收就足以令他们灭亡。但他们依旧利用智慧衍生出各种御寒抗暑的利器,这样坚韧且不服输的样子值得我们学习。
3、 不必杞人忧天
古人们御寒消暑的手段也不只是这些。从许多流传下来的历史建筑中,我们可以发现其特点,北方建筑屋面坡度大,墙体厚,门窗洞口小;而南方建筑屋面坡度小,墙体较薄,窗洞开得较大,格局更为通透。
这也是根据南北方地域差异的不同,天气温度的不同来制定的。北方下雪,天气寒冷,就需要大坡度的屋顶来减少雪在屋顶的堆积,和通过厚实的墙体来延缓室内温度的降低;而南方天气炎热,雨季多,则需要大而通透的窗户来疏通房内潮湿闷热的暑气,利用薄墙来加快室内外对流。这些都是古人们的智慧,而我们不过是拾人牙慧。
现如今的我们在空调房里做得久了,生活越发安逸,开始杞人忧天,甚至于烦恼其古人们的生活了。
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在古代没有汽车、没有这么多科技的废弃物,没有温室效应,他们的温度跟天气都处于适宜的区间内,古人们是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充分度过酷暑寒冬的。
但我们也不用妄自菲薄,每个时期的人都各自有他的使命,时代在发展,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事情要做。
我们如今许多便利的雏形都是古人的智慧,古人们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的宝藏,我们却不能为后人留下一个破坏殆尽的大自然。科技虽要发展,但也是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前进,否则虽进犹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