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知岳飞苦,中年方见英雄泪

2020-10-27 23:22:35 作者: 少年不知岳飞

午夜烟灰缸曰:

他是战功赫赫的抗金将领,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亦是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他的军事才能无人匹敌,他的诗词之作慷慨悲壮,他以行草为主的书法,气韵生动,酣畅淋漓。

他生在一个极其动乱的时代,金人的频繁入侵,使南宋百姓惨遭屠戮,痛苦呻吟。每逢战事紧急,他必奔赴前线,浴血奋战。

他的人生没有别的使命,他唯一的理想就是“收复失地,还我河山”。他一生作战近百次,却几无失败。他是大宋的福祉,也是金兵的克星。

虽然他最后被奸臣所害,但他高尚的品格和精忠报国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反抗压迫,自强不息。

他,就是岳飞。离开家乡,奔赴战场

公元1103年,岳飞出生在相州汤阴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相传岳飞诞生时,有鹏飞临,鸣于室上,其父岳和欣喜不已,他希望儿子“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故为其取名为飞,字鹏举。

少年时的岳飞,沉稳而有大志。他喜军事,亦爱研读兵法。为了学习骑射和刀枪之技,他拜周同和陈广为师。他力大过人,不久即“挽弓三百斤,弩八石,能左右射”,其武艺“一县无敌”,令时人奇之。

1125年,金军灭辽后开始大举攻宋。目睹金人铁蹄在我中原大地肆意践踏,岳飞心中无比悲愤,他意欲投军,又恐妻儿老母在战乱中难以保全。

看到岳飞有些犹豫,岳母姚氏勉励他走上疆场,奋勇杀敌,并在岳飞的后背上刺了“尽忠报国”几个字。

有了母亲和妻子的支持,岳飞从此再无挂虑,他跃马远行,开始了抗击金军的波澜壮阔的一生。

1127年发生的“靖康之变”,是北宋永远的耻辱。但父亲和哥哥被金人掳去之后,在应天府即位的康王赵构,却继续奉行投降求和的政策。

为了阻挡金人的进攻,时年二十五岁的岳飞,向赵构大胆进言,希望“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

赵构从来不是能听得进去忠言的主,所以岳飞非但没有得到重用,反而被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罪名,革除军籍,逐出军营。

受此打击,岳飞没有灰心丧气,他先投奔了招抚使张所,张所等主战派的将领被宋高宗迫害致死以后,岳飞再次归属宗泽。

1129年,金军又兵分多路向南进犯,欲一举灭亡南宋。赵构的心腹杜充不做迎战准备,导致建康失陷,杜充叛而降金。

金兀术轻松占领建康,然后亲率主力追赶赵构。赵构如丧家之犬,一路逃至海上方才避难。

看到捉住赵构已经没有什么希望,金兵在烧掠了明州、临安等城,携带所掳掠的无数金银财宝向北撤退时,岳飞率军从宜兴赶来将其在常州截击。

岳飞四战皆胜,自此才首次得到朝廷的诏令,让其与韩世忠共同进击金军。

岳飞没有辜负朝廷的希望,他用半个月的时间,就击破金军,收复建康,取得了对金作战中首次辉煌的胜利。接下来,岳飞用了三年的时间,先后平定了很多地方的叛乱,并升任神武后军统制。

宋高宗赐岳飞以“精忠报国”的锦旗,肯定他的平定之功,但岳飞不想再打内战,而是渴望挥师北伐,保家卫国。

南服只应歼小丑,北辕何日返神州?

誓将七尺酬明圣,怒指天涯泪不收。

1134年,岳家军又收复了被伪齐政权占领的襄阳六郡,它是南宋头一次收复大片失地,是南宋进行局部反攻的一次重大胜利。

岳飞也因功除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成为有宋一代最年轻的建节者。

岳飞多年压抑的心情,此时第一次得到了些微的放松。率军驻防池州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岳飞以自豪愉悦的笔调,写下了《池州翠微亭》一诗: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宋金议和,无比愤懑

1138年,经过三次北伐的岳飞还军鄂州,坚持“勠力练兵”,“日夜训阅”,以期对金兵进行狠狠地还击,但以赵构为首的投降派,却开始了新一轮的“屈辱求和”。

韩世忠、岳飞等对和议一事坚决反对,岳飞朝见赵构时曾说:“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