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五千年前中国最繁华的地方是哪里,许多人不会想到是太湖流域。但是这几年随着考古技术的发展,学者们逐渐发现,原本被认为蛮荒地带的太湖流域在五千年前异常繁华,特别是被誉为美玉之国的良渚文化。
一、 5000年前古国,原始部落竟然建起巨型古城
过去学界对良渚文化的观点,大多认为这是个酷爱玉器雕刻的原始部落,对于那些精美的玉器,更多的只是赞同高超的工艺。当地为何能在那种蛮荒时代制造出如此精美的玉器,更多的认为是宗教因素,而没有考虑其背后的生产力因素。
良渚文化玉琮在2007年良渚古城城墙发现之后,结合之前在之前发现的莫角山宫殿区外加之后对古城外围台地的研究,人们惊讶的发现发现这是一个拥有宫殿区以及城区和外郭区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的巨型古城。
8平方公里有多大呢?西亚两河流域苏美尔著名的乌鲁克古城面积也不过2平方公里!良渚是它的4倍!
除了巨大的古城还有同样工程量巨大的水坝。根据浙江考古所王宁远先生的描述:古城城垣、外城以及水坝坝体,再加上古城城内南北400米、东西600米的莫角山高大堆筑台基的土方量,总计约1100万立方米。
根据测年数据,良渚古城的外围水坝和莫角山宫殿都已距今4900~5000年 。很多人都会疑惑并惊讶:5000年前的古人,如何能完成如此大的工程?
这些工程的修建除了物资以外,在人力组织和管理上显然达到了古国的水平,所以有学者把良渚文化区称为良渚古国。
二、开挂的农业,一亩地打的粮食快赶上明朝水平
因为没有足够多的人口是无法完成这种大工程的。更令人惊奇的是古城内部没有发现稻田,而且根据这两年的发掘古城内部基本上以手工业者为主属于典型的非农人口。根据遗址推算古城人口大概在两万人以上,一个以手工业者为主体的古城是靠什么维持生存的呢?
根据著名学者赵辉推算:2万男女老幼人均日需要1斤粮食计,古城全年需要3650吨粮食才能保障最低需求。
在五千年前如何保证这样的城市粮食供应呢?城内居民的主要粮食是什么?
我们来看看考古发现:
2010—2012年,在莫角山东坡一浅坑中,发现2.6万斤碳化稻米。2017年,池中寺遗址再次发现炭化稻米堆积,保守估算,至少存有20万公斤。从五千年前的炭化稻米的发现我们可以发现城内居民的主要食物是稻米,而稻米产量明显是满足需要的。
良渚古城附近的茅山遗址就发现过稻田,而且稻田形态和后来的稻田很像,有完整的灌溉和排水沟渠和田埂。不是想象的那种烧一把火把种子一播种就不管了,除了稻田以外良渚文化还发现过大量的石制农具。比如斜把刀、耘田器、双刃三角形犁形器等,除此以外还发现不少用来收割的石镰。
其中对良渚文化农业推动最大的是石犁的使用,这种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翻耕效率。从茅山古村落遗址稻田来看,稻田形状由长条状演变成块状而良渚古城的外郭区也出现在良渚文化后期。
良渚出土的碳化谷标本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还估算过,茅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单位面积产量约为141kg/亩(良渚文化后期稻田产量)。虽然石制农具和100多公斤的亩产看起来有些LOW,但是直到铁制农具出现之前,石骨制农具都是大头。明清时期水稻亩产400斤都算高的,相比来说,良渚的产量已经很高了,毕竟那是5000年前!
除了耕作技术,当地属于季风性气候。更重要的是从当地的出土植物样本来看气候比今天更加湿热,一年两熟是没问题的。
三、控制太湖地区1000平方公里的区域性大国
良渚古国的力量很强大,从周边的对比也能看得出来。
从近些年发掘来看,良渚古城外围的那些小型聚落数量要比想象的高得多。根据201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郊区聚落的全覆盖式勘探,良渚古城东部新发现大量遗址,遗址密度是原调查的4-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