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的主编刘向说:“苏秦初欲横,秦弗用,故东合纵”(刘向:《战国策书录》)。苏秦第一次出山本来是到秦国搞连横,不料秦王不买账,结果输的血本无归,他心里对秦国自然是恨得咬牙切齿,于是再度出山,便放弃连横,转而到关东六国推行合纵战略,专门和秦国作对。
苏秦第一个说服的国家是燕国。他打开三寸不烂之舌忽悠燕文侯:
“天下各国,说到安乐无事,国防力量没有遭受削弱的国家,没有超过燕国的。大王知道其中的原因吗?燕国之所以没有遭到入侵,是由于有赵国在南面做了燕国的屏障。因此我希望大王和赵国结成合纵联盟,天下诸侯团结一致,那么燕国就一定不会有什么外患,而能够长治久安了。”
燕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比较弱小的国家,它的邻国赵国和齐国都比它强大,发生冲突总是燕国吃亏,燕文侯为如何保卫自己的国家伤透了脑筋,正想巴结秦国来对付赵国和齐国。苏秦这一番分析很有说服力,使燕文侯改变了主意,欣然接受了苏秦的合纵战略,同时对苏秦慷慨解囊,赞助了优厚的差旅费,还有布匹车马,送苏秦去赵国继续推行合纵战略。
赵国在今天的山西、河北南部,地处战国七雄中间,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地位十分重要,是各国都要争取的国家。苏秦想让赵国担任合纵联盟的盟主,因此赵国是他重点争取的国家。
苏秦精通揣摩之术,自然知道赵王最关注的是什么。于是直接切入要害:
“当今东方各国,没有比赵国更强大的了。天下诸侯,秦国最感到棘手的的莫过于赵国,但秦国却始终不敢出兵侵略赵国,这是为什么?就是由于秦国担心他一旦侵略赵国,韩国和魏国会偷袭他的后方。这样看来,韩国和魏国实在是赵国的南方屏障。但秦国侵略韩国和魏国却容易得多,因为韩国、魏国和秦国之间没有高山大河的阻隔,秦国可以长驱直入,很快逼近他们的首都。韩国和魏国抵挡不住秦国的侵略,只有向秦国称臣,加入连横的阵营。这样赵国就失去了韩国和魏国这两个南方的屏障,秦国的入侵也就指日可待了。这是臣下最为大王担忧的。”
苏秦接着痛切地抨击连横屈服于秦的祸国:“臣下曾经查看天下诸侯的地图。诸侯的土地相当于秦国的五倍,诸侯的军队大约是秦国的十倍。如果六国团结一致,落实合纵战略,向西进攻秦国,秦国必败无疑。但如今的形势却是各国都被秦国打败,纷纷面朝西方伺候秦国。这全是连横惹的祸。打败敌人和被敌人打败,让别人伺候自己和自己去伺候别人,能够同日而语吗?况且秦国是贪得无厌的虎狼之国,不灭掉六国决不罢休啊!”
连横事秦的可怕后果已经交代的清清楚楚,苏秦已经通过自己的高屋建瓴的分析,逼着赵王只能选择合纵战略。
水到渠成,苏秦郑重地向赵王提出了联合东方六国对抗秦国的合纵战略:“为了提高大王的威望,为了赵国能够富国强兵,我愿为大王建议,联合韩国和魏国,再加上齐国、楚国、燕国,六国结成合纵联盟,共同对抗强秦。请通报天下各国文武大臣,都到洹水河畔开会,交换人质,举行仪式,杀白马而盟誓。
苏秦合纵战略的具体部署是(图说):如果秦国攻打楚国,齐国、魏国就派出精锐部队援助楚国,韩国切断秦军的粮道,赵国渡过黄河、漳水袭击秦国本土,燕国则固守常山之北,以防止秦国的侵扰。
如果秦国进攻韩国、魏国,那么楚国就切断秦兵的后路,齐国派出精锐部队支援韩国和魏国,赵国渡过黄河、漳水袭击秦国本土,燕国死守云中防止秦国侵扰。
如果秦国进攻齐国,那么楚国就切断秦兵的后路,韩国固守成皋,魏国封锁午道,赵国仍旧渡过黄河、漳水,兵出博关,奔袭秦国本土,燕国派出精锐部队支援齐国。
如果秦国进攻燕国,那么赵军固守常山,楚军进驻武关,齐军由渤海渡过黄河进逼秦军,韩国魏国派出精锐部队支援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