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碧玉妆成一树高
贺知章要赞咏柳,那从哪里起笔最好呢?也就是说诗人眼前的柳树给他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当然是柳树的整体形象了,柳树下垂的枝条的那种曼妙美。
当春风吹绿大地的时候,柳树也迫不及待地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一种迷人的形态。
所以诗作开篇句“碧玉妆成一树高”,诗人用一个“妆”字就把柳树拟人化了,象是一个美女在化妆,而她化妆,并非涂脂抹粉,而是用“碧玉”。
这里的“碧玉”有两层含义: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让人们对柳树的淡雅之美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碧玉”和柳树发芽的颜色的是如此的相似,所以这个比喻句相当贴切,不仅写出了柳树的鲜嫩新翠,而且还给人留下柳树新发的淡雅之美。
将柳树说成“碧玉”,还是比喻修辞的巧妙运用,显示出了柳树的鲜嫩新翠。第一句写树,将柳树拟人化,让人在品读的时候能感觉到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少女。她不仅貌美,还稚嫩清纯,而一个“高”字,更衬托了美人婷婷袅袅的婀娜风姿。由此可见贺知章诗作的不同凡响之处。
(二)、万条垂下绿丝绦
“万条垂下绿丝绦”是紧承上句来写的,诗人将千万条倒垂的柳枝比喻成绿丝编织而成的少女的裙带。一个“垂”字,更加暗示出了“碧玉小家女”的纤腰之柔。而“绿”字又与上句的“碧”字再次生发、再次补充,这就把早春的垂柳写得更为逼真、轻柔、飘摇了。
诗人由下垂的曼妙柳枝联想到少女身上垂坠的绿色丝织裙带,可见在微风中摇曳的曼妙的柳枝在诗人的眼中,是别有一番风韵的。
古诗中不乏将垂柳枝比作绿丝绦的诗句,比如五代时期的诗人韦庄在《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中有“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唐代诗人徐彦伯在《饯唐州高使君赴任》中有“香萼媚红滋,垂条萦绿丝”。
但与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相比,在“形似”和“神似”上都差一点。由此也可见,可贺知章这两句诗的高妙之处。
(贺知章草书书法作品·《草书孝经》)
这一句的点睛之笔就在一个“垂”字,诗人这样写的目的:一是描摹出了柳树特有的外形,正所谓“不著一柳字,尽显柳之妙”;二是表明了随风摇曳的柳枝飘逸超脱的形象。
贺知章在一、二句中连用两次比喻,用不同的事物来比喻柳树的不同方面,这在诗歌中形成了博喻,更加显示出柳树的曼妙多姿和鲜嫩新翠。
(三)、不知细叶谁裁出
如果说一、二句中诗人在赞咏柳树的整体形象和曼妙柳枝的话,那么第三句则是诗人对柳叶的赞咏。但是诗人贺知章并没有直接赞咏柳叶之美,而是以设问提出:不知这细细的叶子是哪位能工巧匠剪裁出来的呢?
这是作者紧接着对柳枝赞咏的思路来写的。这女子的“妆”是这么精致,垂下的“绿丝绦”是这样曼妙,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柳叶是谁剪裁出来的呢?诗人用惊叹的一问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这一声看似疑问的话语中包含着诗人由衷的惊叹与欣喜。
(四)、二月春风似剪刀
第四句的回答特别精彩:原来是二月的和煦春风,手里拿着一把剪刀,给大地换上了新妆。诗人将和煦的春风比作了一把神奇的剪刀,这是诗人第三次用到比喻的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