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看司马迁与老子怎么说

2020-10-30 10:27:10 作者: 什么是“道”

所以说,以“道”树立起来的规律,是不可以抗拒的,是不能够被反驳的,更不能被触及和违背。只有遵循了“道”的规则和规律,才能将“无为”坚持到底,才能把事情做到完美,“道”是世间的法则。由此可见,老子将“道”作为了世人必须遵守的法则,他要求人们要坚持道义,循规而为。

同时,他告诫人们要遵循传统的法则,前人制定的规则也是要延续遵守的。此外,要以现实为依托,驾驭实有,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历史的规律,这便是遵循道、法、则的具体体现。坚持以“道”为先,遵守其中的原则,这样天下才能太平,才能安宁。如果,放弃了“道”的原则,那么,世间必然陷入兵荒马乱的境地。要知道,遵守“道”的法则,“道”便会成就你的想法。

其实,老子这里说的“道”与司马迁口中的“道”,基本上同出一辙,是一个道理。

老子将“道”放在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内去考量,重点是要说明世间万物的规律所在,这让人觉得其话语有些“微妙”。而司马迁讲的则是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道”,他把“道”与“德”的关系拉近,形成了密切的联系。这其中,具体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道”是统治者当时所必须遵从的治国原则。为什么城墙、铠甲、利刃、高墙、法令、刑罚,都没有办法杜绝犯罪,抵抗外敌?为什么这些看似兼顾的硬件设施,在治国上却起不到主要作用呢?那是因为:统治者不懂得事物的规律,没有按照“道”的方法去治理国家。他们胡乱统治,施压,不仅无法取得民心,连人民也不会真正的顺从,拥护于他。而这,便是所谓的“以德服人,施仁政得民心”的道理。

其次,“道”是人民教育的基础,是理性治国的根本。司马迁以罪犯作为例子,说明:每个人都可以被教化,但人民更乐于接受“道”和“仁”的教化,这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道理,也是人们所憧憬的理想社会。

最后,“道”是可以被人们不断深化的精神境界,是可以提升和扩展的。所谓美德、厚德,都饱含着人们对于“道”的深挖和探索。世间万物皆可以由“道”、“仁”加以关联,而正是因为这二者的紧密结合,使得“道”的思想有各种变化,且更无止境,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达到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的目的。

可以说,“道”已经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当中。那么,“道”这个思想是如何深入人心,又是怎样进入各级官员脑中和心中的呢?

在《乐书》当中,司马迁提出:要想将这些思想传递给别人,只能靠一个字——说。但是,如果说不行,那只能把话语延长,多去加一些表达;如果还不行,那只能加上身体动作,并配合解释和说明,让人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正所谓义正言辞,话音端正的人,行为也非常周正。说话和表达,知音和识曲,可以让人们血脉精神得以贯通。所以,司马迁主张用音律歌颂来传播礼仪,道理。用“乐”这样的表达方式,来净化从政者的心灵,达到音正、行正;用“道”在其中进行规范,以德服人,从而,建立起一个人人向往的完美乐途,理想社会。

就这样,一个“道”,一个“乐”,让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不至于走向腐败,并且,也让悠悠的历史长河,出现了众多的优秀代表,更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瑰宝。

参考资料:

【《汉书·司马迁传》、《史记·太史公自序》、《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论老子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