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看司马迁与老子怎么说

2020-10-30 10:27:10 作者: 什么是“道”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在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值得深思:

“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

这句话是收录于《史记》中《礼书》的开篇语,讲授古代礼乐文明的发展与衰退的史实。意思是说:德行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它可以主宰万物,能够让黎民百姓顺应德行做事,可以让人自觉自愿的听从领导,而非任何强迫力量所能办到。

人世间有千千万万种道理,每种道理都有它的原由,并没有统一的规定。然而,每件事情却都有它的规矩,没有规矩的事情是不存在的,可仁义之心无论在任何事情当中都贯穿于始终,然后,才利用刑罚来规范人心。只有以德服人,才能让厚德者在社会上得到尊重,享有被人推崇的地位,享受高俸禄和人民的拥戴。而万民与臣子,也将更加齐心,向着共同的目标不断前行。

司马迁的这些话,可以说,是言简意赅高度概括的同时,也凝练出了德行的重要性。他以历史为高度,以万民为基础,把以德治国的道理讲解地通透、易懂、简洁、深刻!

的确,如果一个社会,缺少了道德的制约,没有了德行规矩,那么,这个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呢?试想,如果一个社会,充斥的尔虞我诈,谎话连篇,欺上瞒下,满面虚伪,就连执法者本人也都被腐蚀、变坏,那么,这样的社会还能长久地存在下去吗?还能用法治来进行规范和治理吗?这样的社会,只会滋生罪恶和犯罪,而统治者最终也只能靠武力镇压来解决,如此动荡不安的社会,还能让人们好好生活吗?

所以,由上面的这些道理可以看出,“德”的本源就是“道”。

那么,何为“道”呢?

在《礼书》中,有着较为深刻的解释。司马迁认为:再坚固的武器和盔甲,利器和剑刃都不足以让统治者完全取得民心,得到胜利。高高耸立的城墙和深不见底的护城河,也没有办法完全阻挡住敌军的来犯,再严厉苛刻的法令,令人毛骨悚然的刑罚,也都不可能将犯罪完全消灭。

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将“德”政贯穿其中,那么,以上这些事情都可以发挥它的作用,但反之,如果失了“德”,一切都将化为泡影。

随后,他又引用楚国都城被占,以及商纣杀比干的历史事实,对自己的观点加以佐证,写道:“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意思是说:楚国与殷商被外敌攻击,是因为他们没有遵循“道”的缘故,没有用“道”来规范统治,维护政权。

除了主张在社会治理层面运用“道”的理论以外,司马迁对已经触犯法律的行为人,也主张以“道”治之。对于那些没有按照社会规则违反道德法制的人,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犯了什么罪,然后,再告知他会面临什么样的刑罚。不仅如此,还要让其他人知道这些罪犯的最终下场,要让别人都由此接受到教育,做到警钟长鸣,提醒其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样做,被判罚的人并不会因为自己受罚而怪罪他人。

因为,他知道自己犯了错,犯了法,是罪有应得。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让执法者树立起更高的威信,维护法治的威严,这些都是因为“道”的缘故,遵循“道”的治理原则。

当然,除了司马迁,老子对于“道”也做过一番阐述: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说,“道”开创了万物的“原始”,是“道”衍生出了一,一变为二,二增到三,三进而转化为了万物,“道”就是万物之本。老子指出:“道”作为天下万物的根本所在,是时间物质运动都需要遵循的规律所在,一切事物、事情都受到“道”的支配和制约。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