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北宋大文豪苏轼的生命中,有这么一位女性,她是苏轼的铁杆粉丝,甚至可以说是苏轼的暗恋者,苏轼的诗词文章,她每篇必读,有时候读的泪流满面。而她地位远在苏轼之上,一度时期,苏轼的命运就攥在她的手里。
如果没有她,苏轼可能在43岁就得驾鹤西去了。说起来真的好怕怕哦,没有她,苏轼的星光将会暗淡许多,我们也将失去阅读好多苏轼优秀作品的机会,因为苏轼的很多作品,都是43岁后创作的。我们真的应该感谢这位苏粉!
1
要说这位苏粉的故事,就得从北宋的第一大也是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说起。苏轼调任湖州太守,按照惯例,要给皇帝写一份谢表,也就是总结以前的工作,对即将上任的职务表个态,这是一种例行公文,随便应付一下就可以了。
但是,苏轼不一样啊,他是大文豪,是名流,即使这种官样文章,也要写出点花样,彰显自我特色,表达真实的感情。
当时王安石虽然已经罢相,但是新任宰相王珪继续推行新法,而苏轼一直是反对新法的。早在仁宗时代,苏轼就大名远扬,被当作宰相之选,如今还在地方官任上混,对于新进京的朝廷大员,他是看不上的,所以笔下难免流露。
于是谢表中就出现了“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枚养小民”这样的句子,有点酸溜溜的,更有对“新进”也就是靠追随新法的那些官员的讽刺,“新进”们自然不会默不作声,本来就想找事,这下抓住了把柄,向皇帝进言,说是苏轼对朝廷不满,讽刺新法,讽刺朝廷。
这事由宰相王珪牵头,李定、何正臣等四人轮番上阵,向皇帝告状弹劾,攻势凌厉,在连环告发之下,一直比较清醒的宋神宗也晕了,相信了,下令逮捕苏轼。这当然跟苏轼一直反对新法相关,在神宗的记忆里,苏轼文章写的特棒,但是不好的就是反对自己和王安石变法。
2
朝廷里的这些动作,苏轼并不知道,苏轼上了谢表后,就赶去湖州上任了。苏轼前脚到了湖州,后脚抓捕他的官吏也到了。一家大大小小都抓捕押到船上,送京接受调查。听说是因为写文章获罪的,苏轼的第二任老婆王润之吓得连哭带骂,把苏轼写的书“悉取烧之”,一把火,不知烧掉了多少国宝。
据说,幸亏苏轼的小妾王朝云冒着跟正室闹翻的风险,抢下了一些。我们今天见到的苏轼的手迹,说不定就要王朝云抢救下来的,这一点上,真应该感谢苏轼的这位爱妾。
押送到京后,苏轼被关押在乌台,这乌台是御史台的别称,有人说是因为狱中大树上有很多乌鸦,叫乌台,其实不是。乌是黑的意思,监狱跟黑联系在一起,可以想见是什么所在,这才是乌台的真正来源和含义。
苏轼被关押在乌台,又是因为写诗导致的案子,所以史上就称为“乌台诗案”。
进入乌台后,当然就是审讯。不过审讯并不顺利,因为就拿一句话,还真没什么大罪。“新进”们是要治苏轼死罪的,要让他永世不得翻身的,当然需要更多的证据。
这时候,又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人出现了,这个人就是沈括。只要读过初中的人都知道沈括这个名字,是以正面形象进入我们中学生视野的。沈括是个科学家,著有《梦溪笔谈》一书,是继汉代张衡之后最牛的科学家,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但是,科学家在宋朝是不如文学家的,因为宋代科举取士,考诗文策论,不考数理化地理生物这些的。想靠这些换官做,很难。所以沈括就到处巴结这些文学名流和权贵。
要单单巴结人也没可以理解,为了前途嘛。但是沈括巴结人的方法是踩人,通过打小报告说别人坏话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就不好了,人品有问题。
王安石当宰相时,沈括知道王安石不喜欢苏轼,就想王安石告苏轼的状。但是,沈括不知道的是,王安石不喜欢苏轼,那是因为苏轼反对变法,而在人品和作品上,王安石对苏轼非常看重。王安石跟王珪不一样,是一个正人君子,所以沈括打小报告没讨好,被宰相训斥了一顿,弄的灰头土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