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数千年的文明变革中,至今仍有一些风俗流传下来。其中,中国人独特的年龄计算方式,就是其中的一种。依据史料记载,从先秦时代开始,华夏文明就已经出现了官方认定的计龄方式。对于古代政府而言,年龄的计算方法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无论是经济活动中的缴纳赋税及劳役政府,还是国家处于战争时期的壮丁征募,都需要一个确切的年龄节点。
自先秦时代流传下来的计龄方法,从计龄的时间节点上来说,官方和民间各有一套标准,据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史料记载,自汉初起,民间就形成了以农历春节为时间节点的增年计法。而封建政府出于更好地管控百姓,则以基层官府每年的造籍日为增年的时间节点。
明朝末年,世界风云变幻,在通往东方的丝绸之路被奥斯曼帝国占据后,大量西洋人士利用远洋航运拓宽商路,前往中国进行瓷器及茶叶贸易,而一些传教士也跟随这些商队抵达广州及澳门。而这些传教士,除了在中国传播天主教教义,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文艺复兴的成果,譬如历法、几何学、近代地理知识等。
随着西洋历法的传入,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明末启蒙思想者顾炎武提出了"岁尽增年"这个说法。不过在以"岁尽增年"的方式计算古人年龄的时候,不得不提到学界中关于古代中国人虚岁和周岁的争论。
众所周知,现代我们使用的周岁概念是在西洋公历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中国古代实行的农历为阴阳历,每年的天数并不相同,上文中所述的"岁尽增年",就是以农历时间为节点为分界来计算年龄的。
上古时代的人是否有周岁计龄的习惯,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根据战国时期秦孝公及商鞅颁布的《垦草令》中,秦国当时的户籍档案只记载百姓的生年及年龄,这是第一个有明确计龄方式的成文法令。
而直到清宣统三年颁布的新政《户籍法》之前,中国基层官府的档案中没有关于民众出生具体日期的记载,只有百姓的生年以及年龄。所以根据上述史料,我们可以明确一个观点,那就是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帝制朝代中,是没有出现官方认证的周岁计龄方式。
既然没有官方认证的周岁计龄方式,那么民间是否存在周岁计龄的情况呢。想必各位都知道西晋时期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其中就有石崇砸坏别人在其寿辰当日送上的珍贵珊瑚的荒诞行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自两晋时代起,中国人就有了庆祝生日的情况,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知道自己的出生的准确日期。
按照常理而言,随着庆祝生日的情形越来越普遍,那么民间也应该出现生日时便增加一岁的计龄方式。但事实上,大多数中国百姓只是把生日当成一个可以庆祝的节日,而并非将生日视为年长一岁的节日。
而根据民国时期下发的《就旧历虚岁推算国历实足年龄用表》一文,从标题就可以看出,直至民国时期,民间计算年龄的方式还是按照旧历,也就是虚岁计龄。
上文中我们提到,封建统治者为了方便统治百姓,以每年的造籍日为增年节点。先秦两汉时期,民众在政府造籍期间,自主向基层主管部门申报年龄。然而这种申报方式,存在人民瞒报或是官吏舞弊的行为,使得封建统治者对百姓控制力出现一个较大的真空。
而随着中央集权的发展,封建政府对户籍的控制也越来越完善,相比于先秦两汉选在八月这个比较尴尬的时间节点进行造籍,唐代政府则是在正月选择造籍,正月造籍的意义在于,官府计龄方式和民间计龄方式达到了统一,有效避免了舞弊及瞒报现象。
那么读到这里,想必大家都有一个问题,为何秦汉选择在八月造籍,而唐代则是在正月造籍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经济重心的南移,秦汉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主要在北方,集中在黄河流域,八月份正值农忙时期的收获季,在这个时间点进行造籍可以使官员快速掌握所辖地区的户口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