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这份备忘录的内容是在不断增加的,1906年初卸任的施里芬伯爵在同年10月和他的继任者,俗称小毛奇的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面谈,郑重其事的将这份备忘录交给了小毛奇,希望小毛奇能够善用这份计划。而小毛奇则表示他理解施里芬伯爵的计划,也同意胜负的关键应该是在西线和右翼,但是小毛奇对于合围法军能取得胜利这一点有了不同的看法。小毛奇坚持认为,战斗的重心不在于什么迂回和合围,虽然这些方式却是必要,但重点还应该是在巴黎地区彻底击败每一支法军部队,并且要彻底的攻占巴黎。
小毛奇的说法差点没把已经73岁高龄的施里芬伯爵气到晕厥,已经老迈的施里芬伯爵不得不再三向小毛奇强调,胜负的关键不在于击败法军部队,或是击退法军部队,重点在于将兵力集中于右翼,对法军主力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左翼和右翼的兵力对比也必须是1:7。而且右翼的目标也不该是什么巴黎,而是在运动战里消灭法军的主力。用德军的命硬碰要塞是绝对不可取的,应该避免硬碰法军的要塞!同时,施里芬伯爵最后再三强调,自己的备忘录不是作战计划,它仅仅是一份内含了多个作战预案的备忘录。
三、名不副实的计划
很不幸的是,施里芬伯爵苦口婆心地教导小毛奇,而小毛奇是一句话都没听进去。我们可以看出施里芬伯爵本意是要把战争烧到法国人的土地上,通过不断的合围重创法军主力。这种危险紧张的局势会迫使法军不断的将兵力倾斜至北部,试图将德军赶出他们的领土,离他们的巴黎越远越好。而施里芬伯爵正是利用法军的这个念头布局,将运动中的法军逐个圈进自己的包围圈里消灭。毫不客气地说,施里芬伯爵的作战构想是欧洲军事史上最为宏大的作战计划之一。
但很不幸的是,小毛奇的想法与施里芬伯爵南辕北辙,他更愿意将兵力集中用来和法军展开决战,力求在最初期的进攻里通过决战消灭法军主力。小毛奇不愿意浪费时间在连续的包围战上,他认为过分的迂回和包围会浪费时间,并且坚信如果花费如此之多的时间,那么法军就有可能突破德军战线的左翼。另一方面,小毛奇认为如果拖延太久,那么东线脆弱的兵力,也难以抵挡俄军的进攻,会导致东线兵力的崩溃。
由此小毛奇几乎彻底放弃了施里芬伯爵的构想,他将西线的兵力从预计的180万削减到了140万,这就让原定的西线左翼和右翼兵力配比从1:7,变成了可能的1:6。更要命的问题在于小毛奇还把左右两翼的兵力配比彻底颠覆,左翼和右翼的兵力对比也成为了2:5。虽然说这固然是加强了西线的左翼防御力量和东线的防御力量,但是却导致了施里芬伯爵原本构想中,集中优势兵力于右翼的构想被彻底放弃。
更关键的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小毛奇天才的将自己的兵力彻底分散至广袤的土地上,与法军展开了近乎是寸土必争的战斗。这等于将握紧的拳头完全散开,整个部队攻击部队的锋线彻底削弱,全线平推时还把自己脆弱的侧翼让了出来。这是个致命的错误,几乎是断送了德军在西线的获胜可能,还让法军得到了攻击德军侧翼的机会。也是因为小毛奇的改动,施里芬计划执行到最后就成了得不偿失的'马恩河战役',整个计划到此彻底失败。
结语
可以说,真正执行的施里芬计划与施里芬伯爵本人的构想是彻底的南辕北辙,计划本身就成了一个巨大的败笔。小毛奇本人的一厢情愿和缺乏判断力,导致了整个计划的流产。而事实上,小毛奇所担心的问题在施里芬伯爵本人的备忘录里有十数个预案来解决,但小毛奇本人的选择是将备忘录统统扔到档案室里吃灰,采用了一套他自己的方案来执行不说,还冠以施里芬伯爵的名字来命名,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