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尔尼雪夫斯基——“俄国的普罗米修斯”

2020-10-30 21:44:01 作者: 车尔尼雪夫斯

1889年10月29日,六十一岁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去世。

“书虫”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早期生活和与之齐名的杜勃罗留波夫有许多相同点。他也是出生于一个藏书丰富的牧师家庭,在14岁之前在家里接受教育,博览群书,阅读能力超出常人,而且掌握了多种外语。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小小年纪就被称作“书虫”。

15岁时,车尔尼雪夫斯基被送去教会学校,但他对学校的课程并不感兴趣。18岁时,他考入彼得堡大学。五年学习期间,他深受欧洲思潮影响,尤其是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法国的乌托邦主义,读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许多著作,同时也是别林斯基和赫尔岑的追随者。

大学毕业后,车尔尼雪夫斯基回到家乡当老师。在法国大革命以及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下,他开始写作,并在不久后就离开了中学讲台。

1854年,车尔尼雪夫斯基进入进步杂志《现代人》,第二年就开始主持杂志的工作。他很想把杂志办得像赫尔岑创办的《钟声报》那样,用幽默的笔调抨击沙皇政府和农奴制。但是这引起了杂志内部的意见分歧,结果是屠格涅夫等几位重量级作家离开了《现代人》。

1855—1831年,车尔尼雪夫斯基同时领导着《现代人》和《军事文集》,同时撰写大量文章,涉及哲学、经济学、美学、文学、社会学等领域。

车尔尼雪夫斯基既是一位成功的学者,也是一位充满战斗精神的政论家和文艺评论家。他认定通过和平手段解放农奴无异于缘木求鱼,因而积极传播农奴革命的思想,寄希望于农奴开展革命。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看来,俄国的出路只能是由农奴革命推翻封建专制,使土地回到人民手中,而且必须是分配土地,而不是赎买土地。

车尔尼雪夫斯基刚一涉足俄国文坛便引起广泛的注意。二十七岁时,他以硕士学位论文《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挑战声誉正隆的哲学家黑格尔,展示了他过人的才华。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这篇论文里提出了新的文学观,不是“艺术为艺术”,而是艺术为现实。后来,另一位文论家皮萨列夫发展了他的这一思想。

“局外人”

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的年代,历史的洪流惊涛拍岸。

1848年卡尔·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发表,革命席卷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等国,史称“人民的春天”。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俄国方面在锡诺普海战和塞瓦斯托波尔战争告捷的情况下,最终却以主动求和、签署《巴黎和约》结束。按照和约要求,黑海中立化,俄国把多瑙河口及南比萨拉比亚归还摩尔达维亚。1855年,尼古拉一世驾崩,亚历山大二世登基。内忧外患之下,俄国社会暗流涌动,人民期盼着“春天”。

1861年,沙皇宣布废除农奴制,并公布了过渡时期的一系列措施,以保障土地和财产问题顺利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车尔尼雪夫斯基形容他所看到的是“半空的杯子”,而他更关注的不是“杯子”里“有什么”,而是“没有什么”。

车尔尼雪夫斯基像一个局外人观察着,从人本主义的视角宣传进步思想,呼吁农奴不要再向老爷们感恩鞠躬。他认为,除了称呼上的变化,没有发生什么实质性的变化。所以,他的结论是:“沙皇欺骗了我们,应该像法国人和英国人那样。是时候拿起杈杆和斧子了。”这无异于在俄国民众中扔出了一枚重磅炸弹。

1863年年中,车尔尼雪夫斯基落入彼得要塞监狱。即便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他也没有停止斗争——和警察舌辨,绝食九天,最重要的是,完成了长篇小说《怎么办?》。

当《怎么办?》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作者本人仍身陷囹圄。1864年,车尔尼雪夫斯基接受宣判——在西伯利亚苦役十四年。后来,亚历山大一世将苦役的期限缩短到七年,但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监狱里总共待了二十多年。

《怎么办?》究竟是怎样一部小说?为什么在一百多年间几代俄国人都争相阅读?

“生活的教科书”《怎么办?》

女主人公韦拉和男主人公洛普霍夫、基尔萨诺夫都出自寒门小户。韦拉的父母冥思苦想要把女儿嫁给有权有钱的人家,韦拉为此痛苦而无奈。家庭教师洛普霍夫为了帮助韦拉,和她组成了一个前卫的家庭。婚后他们彼此尊重,但分房而居。韦拉开始独立谋生,变身创业女青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