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两次高薪养廉,一次在宋一次在清,为何都被中道废止?

2020-10-31 16:09:03 作者: 我国历史上两

导语:‍

分封制下,诸侯、卿大夫、士都有属于各自的封地,并不需要周天子支付俸禄。但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君为实现富国强兵,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纳贤才,新收的人才除过赠予土地,还会发放俸禄。

当时的俸禄主要是实物,比如粮食和布帛。唐朝以后,俸禄形式发生改变,由实物转变为货币。一旦发放货币,导致贪污腐败滋生,朝廷便想出一招“高薪养廉”。然而就算是高薪养廉,也未长时间实行,最后中道废止。

俸禄制‍

春秋战国时期,俸禄制并未完全确立,分封和俸禄并存。一直到秦朝,随着三公九卿和郡县制的确立,给官员发放俸禄才固定下来,汉朝走向正规化。

汉朝主要给官员发放粮食,以“石”来衡量,比如郡守的俸禄为每年两千石。一直到唐朝,俸禄还主要发放粮食,只不过种类增多。

唐朝官员俸禄主要由粮食、职田、杂役等几部分构成。唐朝正三品官员,每年俸禄有粮食400石,职田9顷(可以出租赚取地租),仆人38名。除此之外,还有柴米油盐、衣帛布料、工作餐等生活补助。但是唐玄宗时期,也逐渐开始给官员发放银两,官员俸禄由货币和实物两部分构成。

宋朝官员俸禄主要是银两,工资堪称封建王朝最高。相比较而言,明朝的官员工资很低,甚至无法养家糊口。总之,中国官员俸禄逐渐由实物向货币转变。无论是实物还是银两,古代官场腐败也是屡禁不绝,为此统治者费尽心机。古代王朝,一共出现两次“高薪养廉”热潮,分别来了解。

两次“高薪养廉”的实行‍

历史上第一次高薪养廉出现于宋太祖赵匡胤时期。宋朝官制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官与职不匹配,举一个简单例子,某位官员是二品官,却可能要干五品官的事。此举虽防止官员权力过大,但也造成事权不一,行政混乱。

宋太祖为杜绝腐败,决定废止原先扣除官员一部分薪水旧俗,全额发放俸禄并由中央发放各种补助。包拯每月工资300贯,除过固定工资还有衣俸、粮食、日常柴米油盐。宋朝一个普通老百姓,每月大概需要生活费20贯。这么一对比,宋朝官员工资确实高,名副其实的高薪。

第二次高薪养廉出现于雍正时期。其实清初官员工资并不高,一品大员每年也仅有俸禄180两。官员难生存,便会动歪脑筋,造成贪污腐败盛行。雍正继位后,便实行改革,设立专门的“养廉钱”。也就是说官员除过工资收入外,还有额外的“养廉钱”,其数值之高,后人难以想象。一品大员,年俸180两,禄米180斗,养廉钱却有16000两。如此高的收入,确实不值得冒风险去贪污。

雍正能把高薪养廉做到这个份上,确实不容易。从雍正朝确立,养廉银一直被后世所延续,但清末也形同虚设。宋太祖高薪养廉的银两主要是中央财政支出,雍正的的养廉钱则是地方财政。宋太祖和雍正出发点都很好,但这一制度却最终被废止或者有名无实,这又是为何呢?

“高薪养廉” 的终止‍

其实宋朝本来就积弱,中央财政又要支出养廉钱,无形中加重财政负担,最终只得被废除。雍正一朝,养廉钱虽说由地方财政出,却直接和地方经济状况挂钩,因此地方经济发展决定养廉钱高低,具有不确定性。实际上,高薪养廉的作用极其有限,短时间内吏治有所改善。从长远看,贪污腐败还是未能断绝。到了晚清,养廉银更是一纸空谈。

宋太祖和雍正算是封建王朝很有作为的两位皇帝,他们尚是如此,其它朝代境况可能更差。预防腐败并不能单单靠高薪养廉,而是要有健全的机制,但古代王朝因其局限性,不可能建立这样的机制。所以说,历史上的高薪养廉最终都不了了之,不具有长期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