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赏读,秋风秋雨正黄昏,人间相思是此时

2020-10-31 16:57:11 作者: 宋词赏读,秋

《念奴娇.秋风秋雨》,明知终有归时节,只愁重见,相思难说

“秋风秋雨,正黄昏、供断一窗愁绝。带减衣宽谁念我,难忍重城离别。转枕褰帷,挑灯整被,总是相思切。知他别后,负人多少风月。

不是怨极愁浓,只愁重见了,相思难说。料得新来魂梦里,不管飞来蝴蝶。排闷人间,寄愁天上,终有归时节。如今无奈,乱云依旧千叠。”

程垓《念奴娇·秋风秋雨》

我不大肯解读一些悲秋的诗词。古代的物质有限,秋冬是个寒冷的时期,往往季节的变化也和人生起伏的命运相关联。在没有多少未来保障的古代社会,秋天的寒冷不止是季节带给人眼前生存的压力,更为折射前途的凄迷。年轻人怕老,中年人怕秋,因为秋天让人感觉生活的热量都被风雨带走。

比如红楼梦曹雪芹《秋窗风雨夕》“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衰瑟悲凉,类似鬼哭。我虽然知道这首诗很美,但我不想解读。就像我同情林黛玉,但是身在富贵锦绣之处,吃穿用度都比寻常人好百倍,做此哀音,总有吃人家饭,又唱衰人家的嫌疑。

但这首宋词《念奴娇.秋风秋雨》的重点,其实比曹雪芹林黛玉温厚,它写的是特定时期特定的一种情绪,虽然满纸秋意,但不乏人间气的温厚自省。

秋风秋雨,正黄昏,供断一窗愁绝。”

其实春风春雨正黄昏,也和秋风秋雨的黄昏有同样的清冷压抑。有风雨的时节,云幕低垂,本身就有天地混蒙的压抑感。古代人生活相对有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于天光比关在写字楼或高楼大厦的当代人敏感。

当代人往往在家中在办公场所有代替太阳的日光灯,有调节冷暖的空调,半夜的都市常常流光璀璨,不夜之城。有人在网上通宵奋战,不见天日,也并未憔悴,反而快递饮食送上门,很多人并不知道窗外风雨。

但古代,甚至在工业化的不久之前的十年,黄昏是许多人回家团聚吃饭的时段,随着太阳的落山,家的灯火是睡觉前的温馨。而正是古代物质有限,连灯火也会开启得极晚和节约。

黄昏往往是太阳落山灯火未举的沉寂晦暗期,如果此时听到窗外秋风秋雨,就算是宅在家里,也会有一段时间的沮丧,然后听见家人的说话声,炒菜声,灯火起来的声音才逐渐适应。

但这位诗人很不幸,他的秋风秋雨的黄昏是在他乡度过,而且离开家乡和爱人不久。而且我们也看到了,他在他乡的住所,已经和家不一样。黄昏里冷火秋烟,而且不复家从前黄昏的节奏和热闹。

这个时段,是最难受的。

“带减衣宽谁念我,难忍重城离别。”

相思减却一分肥。这不仅是外出的条件限制,更重要的是离开了爱人和恋人,所谓相思迢递隔重城。

人最怕稳定的生活被打破,人最怕还没有厌倦就分别。尤其是从稳定的生活出来,尤其是和爱人恋人还如胶似漆,难舍难分。古代又无电脑分神冲浪,他乡又无有建立了感情的朋友欢会,手里无钱,又或者连街道都冷清,这个时候,最好的方式,当然是睡觉。虽然这位诗人苦闷得不得了,可是对于当代人,能在黄昏的风雨中睡觉,那真是奢侈。

“转枕搴帷,挑灯整被,总是相思切。”

这真是现代人期望的慢生活,翻转枕头,落下床帐,点亮灯火,打开被窝,手上做着这些事,心里却惦记着人。

而且看到没有,这时天光已经暗下来,才开始点灯。那摇曳的小灯火,自然不是一室如日光的电灯,小小灯火,如水陋室,当然会想到曾经失去和离开的。我们的身体走远,而我们的情感总是慢了一拍,还残留着往日的温柔。

“知他别后,负人多少风月。”

这个“他”是虚词,是那的意思,我如今山长水远离开,辜负了她多少春花秋月的相守和陪伴呀。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