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后金真的是以弱胜强吗?

2020-10-31 19:15:51 作者: 萨尔浒之战后

萨尔浒之战发生在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间,是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以及附近地区大败明军四路进攻的反击战,也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

后世常常以土木堡作为明朝由盛转庸的转折点,而以萨尔浒作为明朝由庸转衰的转折点。但是对这一战的疑问以及讹误有很多,尤其是对其双方参战兵力的记载更是莫衷一是。有明军十三万,后金六万的说法,亦有明军二十万,后金六万的说法,记载含糊不清的“号大兵四十七万”,最过夸张扯淡的莫过于“萨尔浒之战,太宗以三十精骑败明兵四十万,载在琅书。”清人自己的记载都自相矛盾,甚至违背常识。所以,萨尔浒真的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吗?

其实在明军方面的具体兵力,清朝方面史料始终不给出明确的记载,总是用模糊的字样忽略过去,连《明史·神宗本纪》四十七年记都不过是说杨镐出塞,兵败而归被逮。所以还得回过头来在明朝方面寻迹。以《三朝辽事实录》的记载明朝此战除朝鲜援军之外

“主客兵共计八万八千五百三十余,阵亡道镇,副协,参军,游击,都司,通判,守备,中军,千把总等官共三百一十余,阵亡军丁共四万五千八百七十余,失马、骡、驼共二万八千六百余匹头,战后召集到的官军共四万二千三百六十余。

”而这段记载是否是孤证呢?且看兵科给事中赵兴邦在出兵之前对于此战的论述:“募兵剿守机宜,募兵以辽东为上,蓟门次之;调兵以宣、大、山西为上,山东等次之。盖近辽则易至,边方则知兵也……即拥十万之兵,费三百万饷,苟且完局,辽左一空,辽将不知所终已。”

他说此战因为是在辽东本土征募,从别处调兵前往援战。所调不过至多十万兵,却要靡费三百万两白银。

再看兵部尚书黄嘉善的奏疏作为旁证:“经略杨镐咨称,奴酋精兵约六万余,而辽东全镇额兵不过六万,除城堡驿站差拨外,实在仅贰万余人,各有防守之责,今合蓟镇援兵仅三万有余,选调宣大山西延宁甘固七镇兵马一万六千,蓟镇各营路兵丁数千,及辽镇招募新兵贰万,通共未满八万,将来分派数路,不免气势单薄,今刘綎议调各土司马步兵丁通计二万有奇”

在黄嘉善的这份奏疏中谈得极为详细,辽镇虽十数万兵员,实额却还不到六万,分拨驻守能调之兵也才区区两万,粗略合计一下也就是八万至九万之间。此处是在战前七个月所议定出兵情形,足以证明王在晋所言,明军出征所部至多不过八九万余。

我为什么说至多?因为这里面或许还有水分。因为据《李朝实录》记载 “綎尝镇四川,有手下苗兵甚精猛,尝以御西羌,屡捷。及是,綎言少需即来,镐不许,促进兵,故云。”

在黄嘉善的奏疏中提到,刘綎曾议调两万土司兵马,但这件事明显是因为被方从哲,陈新甲等人催战等不了而搁置了。所以八九万余也得打上一点折扣。而在质量上呢,从各地抽兵避免不了以羸充壮的情况,杨镐十二月奏:“西来所调兵马,仅有马林所统系是挑选,余皆尪羸不堪,且有未出关者。”本土主兵是新兵,而抽调而来的客兵又是弱兵,这军队质量想必是无需多言。

萨尔浒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吗?从表面数据来看,是的。但是,它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役吗?以步对骑,以羸对精,人数差距无明显的多与少的情况下。它还真不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役,就算四百多年前的杨镐合兵一处直捣黄龙,也未必能有多大的赢面,只不过输得没那么惨烈罢了。

参考文献:《神宗实录》,《明史》,《李朝实录》,《三朝辽事实录》,《郎潜纪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