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是当代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人口数目最多的一个民族,而“汉族”之所以称为“汉族”,这与汉朝有着重要的联系。
在中国古代,没有一个朝代能像汉朝一样有这样多的中兴盛世局面:文景之治、孝宣之治、光武中兴…… 这其间汉朝大败匈奴、联结西域震慑了整个欧亚大陆,在汉朝强大的国力统治下,古代中原地区的人都自豪地称自己为汉人,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汉朝情结的一个表现。
一、汉朝情结对唐朝诗人诗歌创作影响的原因
汉朝情结能对唐朝诗人的创作产生影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社会环境客观因素和个人情感主观因素。
首先来看客观原因:
在唐政权还没有完全建立的时候,它与遥远的汉朝就已经有了某种程度上的呼应。
鉴于隋朝末年的暴政,当时的起义军也好,地方割据势力也好,都视隋朝为秦朝第二,也都把自己看成是秦末逐鹿中原的豪杰之一。
当以李渊为首的关陇贵族逐渐掌握战争的主导权,有了统一天下的气势时,很多人又不失时机地将李渊比为创建汉王朝的刘邦。
这使得唐朝的统治者从一开始就将自己的王朝与汉朝相比拟,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宗汉心理。这种宗汉心理也弥漫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形成了唐人的“汉朝情结”。
从唐高祖李渊开始,唐朝的统治者对汉朝积极的政治措施秉持着“心向往之”的态度。
虽然初唐在一些具体的行政制度上,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取士制等,是继承隋朝的,但在施政心态上却跨越了隋朝,甚至跨越了之前的魏晋南北朝,而直承汉朝。
在唐朝历代皇帝颁布的诏令制诰中,几乎随处可见对于汉朝制度、人事的赞美和效仿之情。
初唐统治者的宗汉心理引发了文士们的响应。
王勃在他的著作《大唐千岁历》中率先提出了以“五德始终说”为基础的“唐承汉统说”。 将魏朝至隋朝一律划为非正统时期,而主张唐朝直接继承汉朝,以“土德”继“火德”。
这种主张不断地影响后人,以至于武后时期的李嗣真和玄宗朝的崔昌都上书请求立周、汉朝的后人为二王,立商、周、汉的后裔为三恪,以表示本朝对汉朝正统的直接继承。
在玄宗天宝元年,朝廷下诏立汉皇后裔为二王、三恪之一,还在长安城内建周武王和汉高祖的祠庙。这就是唐人宗汉心理在政治制度上的反映。
如果说夏、商、周这些唐人心目中的正统王朝距唐人太远,史料又复阙如,使得这些王朝在唐人心目中仅仅是个美好的符号的话,那么汉朝在唐人的心目中则更加清晰,赞美、效仿起来也就更加有章可循了。
而且随着宗汉心理由上层统治者向下层文士扩散发展,唐人就不仅批判地继承汉代表面的制度、法规之类的东西,而是主要着重于学习汉人那种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立业精神,和能容纳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各种异域文化的恢弘气度。
唐诗中的“汉朝情结”也就随之更加深化发展了。
再来看主观因素。
唐朝诗人文学创作的汉朝情结表现出的情感主要为三种:
其一,对历史的重视与反思。
唐朝人对记录汉朝历史的史书的兴趣超过了任何一代,唐太宗时期,国立文学馆内设博士专门教授《史记》与《汉书》。
有唐一朝也涌现出了大批钻研汉朝史书的著作,有人做过统计,唐人的这类著作不下二百卷。唐高宗还因为太子李贤进献所注《后汉书》而特地褒奖。这些关于汉朝历史的研究成果无疑地促进了敏锐的诗人们对汉朝历史的重视与反思。
其二,追求委婉的表达。
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提倡“含蓄”,评注《诗经》的“温柔敦厚”可以看成古典诗歌的一个审美特质。
即使是抒发激情豪情的诗作,也要在结尾表露出情思绵长的意味,否则就会被指责为太露筋骨,毫无余味。
唐朝诗人利用汉朝人事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就成为很多唐朝诗人的选择。虽然唐朝的诗论者也表达过对过度堆砌典故的不满,但有更多的人表示出对恰当运用汉典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