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群与曹丕

2020-11-01 00:01:33 作者: 陈群与曹丕

三国时期著名战略家陈群作为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创设人闻名于世。《三国志》上记载,他在任徐州别驾的时候,就对刘备提出过前瞻性的建议,刘备后来深悔没有听从陈群的意见,果然在徐州一事无成。

曹丕正式成为曹操的继承人之后,非常倚重陈群,把他称作当代的颜回。后来,陈群主持制定了可以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绩效考核办法的九品官人法,也称九品中正制。在统一了人事管理权,规范了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强化了中央权威的同时,也为士族子弟的仕途发展留了“后门”,这从体制上壮大了士族集团的势力,开启了后来臭名昭著,为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灾难的门阀政治。

然而,制度创设之初,成效还是非常显著的,从制度上基本杜绝了高层近亲属和身边人员随意干预干部选拔任用的陋习,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了社会共识,改善了皇族与士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中国北方的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明显拉大了与蜀、吴之间的差距,为后来西晋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后代对九品中正制的评价浩如烟海,相对而言,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评论比较有名:

魏从陈群之议,置州郡中正,以九品进退人才,行之百年,至隋而始易,其于选举之道,所失亦多矣。人之得以其姓名与于中正之品藻者鲜也,非名誉弗闻也,非华族弗与延誉也。故晋宋以后,虽有英才勤劳于国,而非华族之有名誉者,谓之寒人,不得与于荐绅之选。其于公天爵于天下,而奖斯人以同善之道,殊相背戾,而帝王公天下之心泯矣。

然且行之六代而未尝不收人才之用,则抑有道焉。人之皆可为善者,性也;其有必不可使为善者,习也。习之于人大矣,耳限于所闻,则夺其天聪;目限于所见,则夺其天明;父兄熏之于能言能动之始,乡党姻亚导之于知好知恶之年,一移其耳目心思,而泰山不见,雷霆不闻;非不欲见与闻也,投以所未见未闻,则惊为不可至,而忽为不足容心也。故曰:“习与性成。”成性而严师益友不能劝勉,醲赏重罚不能匡正矣。

是以古之为法,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非绝农人之子于天性之外也,虽欲引之于善,而曀霾久蔽,不信上之有日,且必以白昼秉烛为取明之具,圣人亦无如此习焉何也。故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可使知矣,欲涤除而拂拭之,违人之习,殆于拂人之性,而恶能哉?则靳取之华胄之子、清流之士、以品隲而进退之,亦未甚为过也。父母者,乾坤也,即以命人之性者也;师友交游者,臭味也,即以发人之情者也;见闻行习者,造化也,即以移人之气体者也。知此,则于是以求材焉,有所溢,有所漏,然而鲜矣。

唐之举进士也,不以一日之诗赋,而以名望之吹嘘,虽改九品中正之制,犹其遗意焉。宋以后,糊名易书,以求之于声寂影绝之内,而此意殆绝。然而学校之造士也夙,而倡优隶卒之子弟必禁锢之,则固天之所限,而人莫能或乱者。伊尹之耕,傅说之筑,胶鬲之贾,托以隐耳。岂草野倨侮、市井锥刀之中,德色父而诟谇母者,有令人哉?

抛开时下主流观点对船山先生真知灼见的溢美之词不提,我们还可以发现,出于公心却未必能够让众人体会到公平公正的感觉,有时甚至走到了反面,这一定有地方错了,但错在何处,因何而错,如何避免?谁可以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