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具体成书时间不详。
有史记载,金陵世德堂刊本出自万历二十年,但早在嘉靖年间,就有地方性刊行《西游记》的记录。
因此,西游记成书时间不晚于万历初年,也就是说,传承至今已经有五百年。
为什么西游记有这么大的魅力?
名著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经久不衰。最大的推动力量,少不了民间的推崇。
西游记的故事中充满了宗教元素,使得故事的层次更加分明,结构更加饱满,趣味性也更上一层楼。
那么哪家对于吴承恩的影响最深?本文咱们详细分析一番。
从唐王治世,能看到儒家对于西游记的影响。君为臣纲,臣为君死,在唐僧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唐僧之所以要取经,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为了普度众生,另一个是满足唐王对于度化地狱众生的愿望,实际上是为了稳固江山。
因此,唐僧一路西行,最终完成了唐王的期望,带着三藏真经荣归故里。这是一种喜人的成就,相信很多人在看结局时,都会为唐僧归来感到激动。
这种情绪的源头在于何处?
实际上,类似于读书人的登科之喜。寒窗苦读十几年,终于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个中喜悦,恐怕是历朝历代儒家学子的至高追求。
唐僧取经归来,正满足了儒家对于报效国家的渴望,以及舒展个人抱负的释怀。
从天庭来看,吴承恩也深受道教影响。
道家神系受到历代的丰富,在大明朝达到了一个巅峰。吴承恩借鉴了道教的成果,谱写出‘天’在民间的无上地位。
自古至今,华夏子孙经历了漫长的农耕文明,大地产出是生存之本。种子从播种、发芽到收获的过程,蕴含着道生万物的真谛。
所以,秩序显得至关重要。而古人对于自然的崇拜,在天庭的概念诞生之初,便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神仙意味着天地规则,有了他们的存在,时令、节气、气候才能有序运行。满足了人们对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渴望。
可以说,道家文化影响了西游记的前半部分,那么后半部分就交给了佛家。
唐僧取经的整个过程,最隐晦的诉求,就是佛家从西方向中土扩张的欲望。
而于民间而言,中土的战争和苦难连绵不绝,道教的存在已经不能满足老百姓,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
因此,佛家的传播水到渠成。
纵观西游记,成仙和成佛的需求显而易见。同时,三教合一,也催生了由道入释的可能性,即使西游记广为流行,也不会受到道家的苛责和抨击。
下面开始本文的主题。
吴承恩写西游记,受儒释道的影响很明显。但实际上,还有一门学问,对其影响完全不亚于前三者。
开篇咱们说,西游记成书不晚于万历初年。而在当时,王阳明的心学已经是社会的主流思潮。
吴承恩自然也受到其思想的影响,将心学的核心融入到西游记之中。
说起核心,咱们有必要重新分析一下儒释道,比较之下,可能容易理解。
儒家的核心,笔者认为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出自北宋思想家张载之口。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仅仅是这样的一句话,充分表达了儒家的治世理念,与封建统治者的安民思想不谋而合。
比起狭隘的君为臣纲,这句话的胸怀更为宏大。不仅加重了儒家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同样在民间也确定了独尊儒术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