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刻瓷大缸
底款同为“储秀宫制”的,还有一件光绪年间的刻瓷笔筒。其画面以山石楼台亭阁为主,配以三十个人物,绘画风格与清代宫廷画家画风相符,可见与上一件器物相同,都是清宫造办处的工匠所刻制。这一时期的刻瓷多用线刻法,用线去组合成面,如人物的头发、山石的暗部等,也有用点刻法刻制的,但所占比例较少。万国博览会上获银奖
北京作为都城,皇帝的喜好直接影响到居住在这里的官宦以及平民百姓。清末开始,北京已经出现了以刻瓷为生的艺人,并逐渐形成一个行业。在一幅1905年由英美烟草公司设计的烟画作品中,可以看到刻瓷师傅正在依照顾客的要求,在其新购买的茶具上雕刻字画。当年有一首诗,形象地描绘出刻瓷匠的工作状况:“叮叮当当刻瓷声,大千世界在其中。有心留得明月在,将伊镶在瓷盘中。”清代画家孙继所绘《刻瓷器》和《卖瓷器》两幅画,也真实记载了清末刻瓷摊的情况。
文人墨客对瓷面刻画起到了推动作用,使作品题材更加广泛,手法也更为多样。刻瓷将山水、花鸟、书法等绘画题材巧妙地雕刻在瓷板或其他器皿上,栩栩如生,并把中国画的气韵融于刻瓷技法之中。作品中一锤一刀錾出的金石味、中国画的水墨韵致与质地细腻、釉面光润的瓷器形成对比,显得韵律十足,极富艺术性。
北京刻瓷业人才济济,以朱友麟最为著名。他是北京人,被称为京都“錾刻三绝”(即刻铜的张寿丞、刻瓷的朱友麟、刻竹的张志渔)之一,堪称北京刻瓷宗师。他把南方刻瓷擅用的钻石刀和北方的钢錾相结合,改进了比较单调的刀法,使线条刚柔并济。
朱友麟作品
当时他刻制的梅兰芳《黛玉葬花》中的造型,线条流利而富有变化,颇受赞赏。1929年,朱友麟在前门观音寺青云阁商场开设师古斋美术社,后移至琉璃厂。他的刻瓷作品大部分是自画自刻,有时也与著名画师合作,如曾与张大千、溥心畲共创佳作。他在刻制工笔画的基础上开拓了刻制写意画的新领域。他有一件名为“采菊东篱下”的作品,不仅刻出笔墨线条的韵味,而且勾画出了诗人欲走还望、悠闲自得的形象,整个作品诗情画意,雕刻技巧纯熟,令人叹为观止。他的作品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牌。
朱友麟作品
刻瓷是以刀代笔的艺术,创作出的作品是錾刻技法与书画艺术的完美结合。北京刻瓷曾与宫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是书画本身的艺术风格,还是錾刻在瓷器上的表现手法,都使北京刻瓷既有宫廷艺术的端庄大气,又有北京地域的风情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