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 | 斯雄《八公山记》

2020-11-01 23:23:12 作者: 荐读 | 斯

来源:文汇报

八公山记

斯雄

八公雕像

中国人爱吃豆腐,由来已久。

豆腐算是中国人在食品深加工上较早的创造。但到底是何时何人所发明,说法不一,传得最多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源地就在安徽淮南市的八公山。历史以来,“八公山豆腐”一直是淮南传统美食的著名品牌。自1990年起,每年9月15日刘安生日这一天,淮南都举办“中国豆腐文化节”。

八公山,原称北山,因其所属诸山位于今寿县城北而得名。地处淮北平原与大别山区的过渡地带,200余平方公里,其主峰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唐山、山王两乡境内。属大别山余脉,山势绵延,一脉叠嶂40峰。

“八公山”之名,与淮南王刘安有关。刘安是汉高帝之孙,厉王刘长之子,折节下士,笃好神仙黄白之术,养方术之徒数十人,皆为俊异。其中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伍被、毛周、晋昌八人才高,称之“八公”。刘安与八公在山中著书立说,研究天象,编制历法,冶丹炼沙。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出自刘安炼丹的传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肥水》载:“忽有八公,皆须眉皓素,诣门希见。门者曰:‘吾王好长生,今先生无驻衰之术,未敢相闻’。八公咸变成童,王甚敬之。八士并能炼金化丹,出入无间。乃与安登山,薶金于地,白日升天。余药在器,鸡犬舐之者,俱得上升。其所升处,践石皆陷,人马迹存焉。故山即以八公为目。”

淮南一带盛产优质大豆,这里的山民自古就有用山上珍珠泉水磨出的豆浆作为饮料的习惯。当地的传说是这么讲的:一天,刘安在炼丹炉旁喝豆浆,不小心把豆浆洒到炼丹用的一块石膏上。不多时,石膏不见了,液体的豆浆却变成了一摊白生生、嫩嘟嘟的东西。尝后觉得很是美味,刘安连呼“离奇、离奇”。八公山豆腐初名就叫“黎祁”,盖“离奇”的谐音也。

民间传说还有多个版本,难免有牵强附会的嫌疑。但明朝罗颀在《物原》中提到刘安做豆腐的记载。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

淮南王刘安墓

山以人而闻名,也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共生。在八公山,还有一位比刘安更早、同样有很多故事流传至今的人——楚国春申君(前314-前238),“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本名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为其食邑。此地因陂田富饶,舟楫便利,逐渐成为楚国贵族卿吏、将佐军士、工商庶民聚居之地,楚怀王时,已是商贸往来要津。在春申君的经营之下,建筑、熔铸、农业等都得到较好发展。据说,寿春的名字,本意是“为春申君寿”。

把看似不可能的事,办成了,才算是真本事。

春申君确实有真本事。奉事楚顷襄王时,他办成了几件让人刮目相看的事。当时,秦昭王根本不把顷襄王看在眼里,已命令白起同韩国、魏国一起进攻楚国,一旦发兵,楚国有灭亡的危险。危机时刻,顷襄王派黄歇出使秦国,不仅成功说服秦昭王罢兵,还“发使赂楚,约为与国”。接受盟约返国后,楚王又派黄歇与太子完到秦国作人质,被扣留数年之久。其间,顷襄王病重,太子却不能回楚。春申君施展才能,不仅设计让太子完成功返回楚国,居然再次说服秦王,把他遣送回楚,有惊无险地脱身。

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司马迁在《史记》中都有绘声绘色的描写。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即以黄歇为相。春申君既相楚,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助楚国重振雄风,又强大起来。春申君担任楚国相达20多年,但楚国面临一个问题:考烈王没有儿子,没有继承人。春申君很是担忧,于是他广泛寻找妇人进献给楚王,希望能够为楚国生个儿子,然楚王始终没有生子。赵国有个叫李园的听说此事,便带着妹妹来到楚国成为春申君的门客,把妹妹献给春申君。不久,李园之妹怀了身孕,李园就给妹妹出主意,教她劝说春申君把自己进献给楚王。春申君觉得有理,居然依计而行。不久,李园的妹妹生下儿子,成为太子,李园的妹妹被封为王后。李园的地位也急速攀升,开始掌握楚国权力。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