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与金签订《海上之盟》,被认为是灭亡原因,而盟约不背“锅”

2020-11-02 12:03:48 作者: 北宋与金签订

当时金国与辽国打得不可开交,双方战场设置在东北与内蒙东部,其实距离燕云十六州有着一定的距离,这使得宋徽宗想渔翁得利,他见辽国被金国“暴揍”,想要早点与金国谈好瓜分燕云之地的条件,这总比辽国被灭后,再去分土地要强。如果《海上之盟》换取燕云,这一条件得以实现,那么北宋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燕云战略要地,收获大片的沃土。得到燕云幽州防线,也可以减少华北平原的防御压力,抽出兵力去解决,西夏人对中原的威胁。此外宋朝得以接壤北方草原,有了购买马匹的便捷途径,可以建立起强大的骑兵部队,这对于以步兵为主的北宋军队来说,是非常大的帮助与提升。这些都是签订 《海上之盟》对北宋的好处,而弊端也只有一点,与金国接壤的危险性,大于与辽国接壤。因为新兴崛起的金国,有着非常大的野心,他们面对北宋这头“肥羊”,定会忍不住“宰”上一把。不过宋徽宗认为这点险值得冒,所谓“富贵险中求”,在辽国即将覆灭的情况下,综合考虑签订《海上之盟》,对于北宋是利大于弊。

金人撕毁约定挥师南下,北宋是否有补救措施

可谓是百密一疏,宋徽宗与北宋,最终“栽”在了唯一的弊端之上,在金国灭辽仅仅几个月后,就挥师南下侵宋,北宋最终“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难道在金军南下之时,没有亡国之相的北宋,完全没有补救措施,只能伸长脖子让金国“宰”吗?历史上关于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双方激战的次数数不胜数,我们选择明朝与女真人的战争来分析,中原王朝如何抵御北部强敌。众所周知朱元璋起大事于南方,像他这种自南而北,统一全国的方式并不多见,北元残余势力被明朝赶到漠北,但依然有实力威胁到大明。因此明朝除了屡次北伐之外,还在燕云幽州一带,构筑防御阵线。收复北平之后,依托山脉修建长城,还在北境长城沿线,设立九个军事重镇,特设宣大、蓟辽总督,加强北侧防务。长城防御体系,的确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除了“土木堡之变”之外,帝都北京基本上没有受到过,来自北方敌人的直接威胁。

固若金汤的明朝“关宁锦”防线

在明初以及中期,长城一直阻隔了蒙古、瓦剌与鞑靼的铁蹄,直到1616年努尔哈赤大金政权崛起之后,这一形势才发生变化。努尔哈赤起兵反明之后,虽然明末国家一片乱象,各种顽疾积重难返,但是有赖于苦心经营200余年,且重点转向东北的长城防御线,虽然朝政混乱,皇帝刚愎自用,大臣们各怀心思,但明朝“关宁锦”防线,一直未被女真人突破,双方在关外建立起了一个战略缓冲地带。背靠坚固的长城防御线,明军在缓冲地带上,多次击退来犯的女真强敌,袁崇焕更是于公元1626年,在“宁远战役”中炮轰努尔哈赤,使这位骁勇善战、横扫辽东70余城的清太祖,最终被袁崇焕用大炮,终结了他68岁的生命。到了皇太极继承大位之后,则直接放弃了攻打“关宁锦”防线,而是舍近求远绕道蒙古,再对北京用兵。1629年皇太极兵分三路,从大安口、洪山口、龙井关向华北进军,攻陷了重镇遵化,一时兵锋直指北京。

当时由于皇太极的战线拉得太长,并担忧明军乘机向沈阳用兵,所以在他攻击北京受阻后,马上就率领大军回了东北。皇太极认识到,如果无法拿下,“关宁锦”防线之外的战略缓冲地,他就无法安心攻击北京,所以皇太极下了“血本”,发动“松锦之战”,成功消灭掉,明朝的最后一支劲旅,将战线推进到了山海关。扫除了后顾之忧的皇太极,无论是绕道蒙古,还是攻击山海关,都不再担心被明军“偷家”,北京已经成了他砧板上的鱼肉。然而皇太极未完成大业,就死在了盛京,北京城终被李自成“抢了人头”。虽然李自成占据了北京,但他并没有取得山海关的控制权,杀了吴三桂的家人,迫其降了女真人。最后在山海关被吴三桂,与多尔衮的联军击败,北京终于落在了女真人的手中。从长城“关宁锦”防线的卓越贡献来看,它的确是明朝抵御来自北方威胁的“利器”,雄关如铁,甚至直到明朝覆灭,女真人都未能突破这一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