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涿州,思绪就被拉进烽火连天的时代!三国遗迹强调了这个字

2020-11-02 17:39:46 作者: 踏入涿州,思

新华社资料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常把人的思绪拉进烽火连天的三国时代。前段时间,我们驱车来到河北省涿州市三义宫,领略这片土地所孕育的三国文化。涿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兼涿州博物馆馆长郝伯洋专程为我们做导游。

涿州是一座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自秦置涿县,汉时设涿郡,魏晋时名为范阳,唐代称涿州……历代均为郡、州、县之治所。

古往今来,涿州名人辈出、灿若繁星。东汉政治家卢植、汉昭烈帝刘备、汉桓侯张飞、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以及苦吟诗人贾岛等人皆出于此。涿州在明清时期为“畿南首郡”,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这也促进了历史上涿州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清帝乾隆称涿州“日边冲要无双地,天下繁难第一州”。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以“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为开篇,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的故事就发生在涿州,这个故事千古流传,影响最为深远。三义宫位于涿州市楼桑庙村,为纪念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而建,始建于隋,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现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义宫原称“三义庙”,又称“汉昭烈帝庙”,俗称“楼桑庙”,明正德三年(1508)武宗朱厚照亲赐“敕建三义宫”,由此得名并延续下来。三义宫的山门,坐北朝南,正中匾额书写“敕建三义宫”,匾额上方有三朵祥云,上面刻一个“日”字,阴面刻一个“月”字,暗喻刘关张结义精神永昭日月,激励后人。

历史上的三义宫庙宇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清代诗人王锐新在诗中曰:“千秋正统垂青史,两字公平定紫阳,多少称王称帝者,问谁庙貌似楼桑。”

据记载,三义宫于唐乾宁四年(897)重建后,历代皆有修葺。遗憾的是大部分建筑被毁,仅存山门和一石碑。1996年,三义宫按原有样式重建。整体建筑坐北朝南,由三进院落组成,进山门后为第一进院,向前即为马神殿,殿内供奉着刘备的坐骑“的卢”马和关羽的坐骑“赤兔”马。该殿的楹联对两匹马做了高度评价和概括:“檀溪一跃成帝业,偃月单骑伴君行。”

穿过马神殿是第二进院。庭院的格局有东配殿、西配殿和正殿。东西配殿分别供奉着关羽和张飞,并用塑像的形式再现了关羽“錾打姚斌”和张飞“鞭打督邮”的故事;正殿为整座庙宇的主体建筑,主要供奉汉昭烈帝刘备;正殿之后是第三进院,有退宫殿、少三义殿、武侯殿等。整个三义宫以供奉刘备为主,配享蜀国文臣武将,共有塑像87尊。蜀汉君臣在此共聚一堂,这正是三义宫所独有的文化特色。

郝馆长指着三义宫内一块“风雨竹碑”介绍,图上片片风吹雨摧的竹叶组成了一首五言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此画根据关羽身陷曹营的故事所作。据说,关羽在探知刘备下落后,决定出走曹营与兄长团聚,他以竹喻志,以画赋诗。当他挂印封金辞曹后,曹操见此“风雨竹”,方知关羽心意已决,遂愈加钦佩其忠义,才追下去赠黄金、赐锦袍。这才演绎了一出“灞桥挑袍”的绝唱。

千百年来,桃园结义的故事世代相传,妇孺皆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纷纷来此寻访古迹,觅忠义之魂,在此留下了众多咏史怀古的不朽诗篇,如“紫阳先生题汉昭烈庙诗”刻石、“元好问摸鱼子词”刻石、“风雨竹”诗碑、重修三义宫碑等。

围绕三国文化,至今涿州还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它们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丰富了三国文化的内涵。张飞故里桓侯古井就是其中一例。

忠义店村是蜀汉名将张飞的故里,在涿州城南十里处,《日下旧闻考》记:“桓侯旧里在州西南十里忠义店,有专祠在官路东。距庙数里有石碣二:一曰桓侯故里;一曰桓侯故井。”因年代久远,原祠早已无存。据传该村原叫“桃庄”,因后来出了位蜀汉英雄张飞,便称作“张飞店”。到了清代,涿州一位知州觉得直呼张飞之名似有不敬,遂将村名改为“忠义店”。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