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利克兰基之战
虽然基利克兰基之战以高地人损兵700却歼灭政府军2000人大获全胜告终,但这样的伤亡——尤其是高级军官伤亡——也着实说明了战术依然存在改进余地。其后,除去依旧使用减少被弹面积的纵队队形外,高地人也充分运用卧倒战术减少敌方步兵火力杀伤,甚至利用防御方急于开火的心理,诱使他们过早打出最具威力的第一击。以1715年的谢里夫缪尔(Sheriffmuir)战斗为例,此时的高地军队已经能够针对貌似强大的燧发枪火力采用种种巧妙手段,一位目击者指出:“进攻命令下达后,原先列成极好队形的2000名高地人便混乱地冲向敌军,他们总是进行一些仰射,以此吸引敌军展开一轮(过早的)齐射……齐射一开始,高地人就卧倒,火力弱下去后,他们才站起来。这时候,大部分人会扔掉燧发短枪并拔剑……在四分钟内处处杀入敌阵。”
▲谢里夫缪尔之战
卡洛登:子虚乌有的“向右刺”
1745年,当高地人集结到詹姆斯派查理王子旗下,挑战已经统治不列颠半个世纪的“汉诺威派”政府军时,大英军队早已在欧陆打出威名,“褐贝丝”(Brown Bess,该词在士兵口语中原指风尘女性)步枪和套环式刺刀的结合也进一步地增强了英军步兵的近身格斗能力。不过,高地人的战术同样发生了诸多进化,查理王子的副官约翰斯通(Johnstone)骑士描述道:“高地人快速前行,距离敌军仅有一枪之隔时才开火,然后扔枪拔剑……利用己方(射击产生的)烟雾猛冲过去。当推进到敌军刺刀所及范围内时,他们屈下左膝,用(绑在左臂的)小圆盾护住身体,格挡住对方的戳刺,与此同时扬起持剑手臂攻击对手。一旦进入刺刀范围,杀入敌军队列,士兵也就不再具备自卫手段,战斗的结局一瞬间便定下。”政府军将领霍利(Hawley)也对高地人的战术深有体会:“当高地人进至步枪射程——或者说六十码——之内时……(高地纵队)前列就会开火并扔下枪支,然后携带剑盾成群地发出怪叫冲过来,力求击穿……等到高地人遇上被攻击的目标时,他们已经堆成了12-14人纵深的队形。”显然,面对不断强化的英军刺刀,高地人也针对性地拿出了小圆盾格挡和单手剑进攻的对策。面对这样的近距离射击和剑盾纵队冲击,一旦刺刀起初失效,英军单薄的三列或二列横队便很容易军心动摇,不仅是刚一交手即告崩溃,甚至往往未及交锋便抱头鼠窜。于是,普雷斯顿潘斯(Prestonpans)和福尔柯克(Falkirk)这样高地人大获全胜的战斗也就不足为奇了。诚如时人所述,当时的英军“习惯于远程交火,与其说是看到敌人,不如说是听见敌声,当他们发现自己要面对肉搏战,钢铁刀光也闪到脸上时就会沮丧、惊讶“。
▲普雷斯顿潘斯之战
▲福尔柯克之战
直至1746年2月6日,政府军的里士满伯爵还在私信里抱怨:“(只要政府军能够坚守阵地,就必定可以取胜)……可要是咱们的人老是见敌即逃,那就连西敏寺的学究都打不过。他们逃什么呢?他们听说这些(高地)人是拿着阔剑、小圆盾、长柄斧和鬼知道什么东西的亡命徒……“
▲高地剑盾兵
▲高地长柄斧手
▲高地队伍
然而,政府军高层也并非全然昏聩,福尔柯克惨败后,坎伯兰公爵(Duke of Cumberland)在阿伯丁(Aberdeen)冬营里着手强化训练,以全营横队齐射取代既复杂又难以阻挡高地冲击的各排轮射,且以刺刀训练增强士兵团结对抗高地剑盾的决心,又辅之以强大的炮兵霰弹火力,最终令信心倍增的政府军收获了卡洛登(Culloden)之战的胜利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