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司礼监秉笔太监,明光宗朱常洛之伴读太监——王安。王安是万历中后期,历泰昌,到天启初年较为活跃的宦官。最让人们记住他的是王安在“移宫案”中,帮助杨涟等东林党人从李选侍的“挟持”中救出太子朱由校(明熹宗),助其顺利登基。
太监 剧照
除了“移宫案”,王安在万历年保护皇长子朱常洛(明光宗),在光宗登基后参与了一系列的政务决策,与东林党人较为亲密的关系,还有他门下的魏忠贤反咬王安并借机起势,这让我们在讲明代宦官的时候,就无法避开王安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眼中的王安,博识而聪慧,常有急智,却性情暴躁,自傲到难以相处。我们跟着这位史书里的“贤宦”,一起翻开晚明三朝的恩怨情仇。自幼入宫,缄口而自傲
王安是万历六年入选内书堂的。明代小黄门入宫,都会投到一个大太监门下,王安就是冯保的人。万历六年,明神宗朱翊钧生母李太后在儿子大婚后基本已经不问政事,冯保与张居正一人掌内廷,一人控外朝,互为援引。此时的冯保权势滔天。
李太后 像
理所当然地,王安在完成了内书堂的学业后,就进入了六科廊写字。之后如果一切顺利,王安就能进入文书房,再入司礼监,运气好的话就可以向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子发起挑战。这也是明代宦官上升的正统途径。
但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冯保失势被贬。王安最大的靠山倒台了。所幸,当时的王安年纪不大。进入内书堂学习的孩子,一般在十岁左右。那么王安万历六年进入内书堂,万历十年的时候,他的年纪应该在十四五岁左右。
一个十四五岁的小黄门,自然很难被当做冯保的死党,也容易被人忽略,因为实在无足轻重。王安靠着年纪小,躲过了这场朝廷的政治剧变。
明神宗朱翊钧 像
王安运气还是好,因为接替冯保掌管司礼监的是大太监张宏。张宏应该是很看好当时的王安,所以王安的宦官之路并未被打断。同时张宏还提携了宦官陈矩,就是我们之前那篇文章里聊的陈矩,那个后来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提督东厂太监陈矩。
为什么说张宏没有为难王安?因为万历二十二年的时候,陈矩向神宗推荐王安成为了皇长子朱常洛(明光宗)的侍读。这也侧面证明从万历十年到万历二十二年,王安一直没有离开这几位权宦的视野,且才学与阅历一直在增长。
王安和朱常洛的事情我们暂且按下,继续先说王安。
故宫
我说过王安是个性情暴躁的人,但这么脾气不好的哥们,却是体弱多病,声音沙哑,不喜言谈的人。
王安相信中医的“养气”之说,一般不轻易开口说话,可能也是因为声音太沙哑,不悦耳,所以干脆闭口不言。王安后来在司礼监做秉笔太监的时候,很多文书都是由门下几个心腹太监在处理。
但总有一些大事需要王安来定夺,门下宦官此时便会围在王安身边说事。王安听了汇报后,就会用手在腿上或者桌面虚写几个字,表达自己的意见,很少说话。如果不是在王安身边待了很多年的人,一般人是很难猜透其中含义的。
明朝太监 形象
即使是多年心腹,也有理解有误的时候。这个时候王安就会暴起,破口大骂,一骂就能骂好久,还骂得难听。王安的暴躁脾气,可见一斑。
王安声音沙哑不爱说话这事情,其实有说道。
其一,王安坚持不说话,说是为了“养气”,可说话这种事情正常人谁都避免不了。王安能够如此坚持,说明他的韧性非常好。
后来王安被魏忠贤迫害充军,屡遭折磨却依旧坚韧求存,以致魏党最后不得不撕下遮羞布,直接痛下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