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皆知,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一向是男权的天下,他们不仅反对外戚掌权,还很忌惮后宫干政。
而这种情况在宋代却一反如常,宋朝的18位皇帝中,有9位都经历过垂帘听政,最有意思的是,后世的文人和史官似乎都没有特别抨击、声讨宋代后宫摄政之事,反而还对其中一位女性掌权人赞誉有加,称其为“女中尧舜”。
获此殊荣的女人,就是北宋的宣仁圣烈皇后——高正仪。出身高贵、位高权重,却也只是恪守旧规的一介普通女流
高正仪是个幸运的女孩,父族和母族都是名门望族,她的父族往上数三代,都是为宋朝立下功勋的名将,母亲是宋朝开国功臣曹彬的孙女,宋仁宗的皇后曹氏是她的小姨,因此,高正仪的出身可谓高贵至极。
高正仪4岁便被小姨曹皇后接入宫中抚养,与曹皇后和宋仁宗的养子赵曙同为玩伴、两小无猜。
高正仪与赵曙同岁,宋仁宗也很喜爱高正仪,便在他们成年后为二人主持了婚礼。后来,赵曙被立为太子,高正仪就成了太子妃。
公元1063年,宋英宗赵曙继位,高正仪便成了皇后。
然而,宋英宗于4年后不幸在宫中病逝,他与皇后高正仪的长子赵顼继位,也就是历史上的宋神宗,此时,高正仪就成了皇太后。
宋神宗是个睿智有为的年轻皇帝,他亲征后不久,便大胆启用王安石,推行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强兵富国,并借此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却损害了封建贵族和官僚阶层的利益。
虽说有宋神宗的力挺,变法得以推行,但依然遭到了不少的阻力。那些富贾豪商、权贵集团纷纷利用手中的政治筹码,鼓动后宫和前朝的同党,一齐向新法和推行新法的人施压。
王安石受到的重压暂且不提,光是宋神宗自己,就受到了来自祖母太皇太后曹氏、母亲皇太后高正仪、皇后老婆向氏的多方施压。
神宗苦不堪言,积郁成疾,本值38岁的壮年之际竟抑郁而亡。神宗病逝后,其最大的儿子,年仅10岁的赵煦继位,史称宋哲宗。
因为宋朝早年间便有祖制,新帝年幼则先由后宫地位尊贵之人辅掌朝政。
因此,时为太皇太后的高正仪只好硬着头皮开启了自己长达9年的辅政生涯。
为什么说高正仪辅政不是“如鱼得水”,而是“硬着头皮”呢?
其实,都是因为高正仪从小就顺风顺水地生活在后宫之中,不仅对政事丝毫不感兴趣,更是谈不上政治权谋和政治手腕,最要命的是,她还从没有参与过政事,毫无亲政经验。
可以说,彼时位高权重的高正仪,内里就是一个恪守旧规的后宫女流之辈。政绩平平为何仍能获誉“女中尧舜”
高正仪于公元1085年至公元1093年期间垂帘听政,史称“元佑之治”。
《宋史》有载:(高太后)临政九年,朝廷清明,结夏绥安,杜绝内降侥幸;文思院奉上之物,无问巨细,终身不取其一,人以为女中尧舜。
不仅如此,清代的宫廷画师焦秉贞还曾奉乾隆皇帝之命,绘有《历朝贤后故事图》,对宣仁圣烈皇后高正仪生平的德行事迹赞颂有加。
翻遍史册,有才德的女性不少,却好像没有哪位女性能得到堪比尧舜这样的殊荣。那么,史书中夸赞高正仪的理由究竟是什么。
据史料记载,高正仪临朝辅政后,破格将苏轼擢升为翰林学士,命其参政议事,为国效力。还召回司马光、吕公著等几位忠诚的老臣,委以重任。
同时,高正仪降诏停止修建寺衙宫苑,施行开源节流之策。
高正仪带头大行节俭之风,宫膳只许用羊肉调烹,禁用牛肉,因为牛可以下地耕田。平日只穿素衣简服,禁用丝绢。
高正仪是后宫女人,却始终恪守后宫的礼制。她临朝辅政前从没有过干政议政的行为,还尤其注重管束自己的母族亲属,不仅限制他们在朝堂中发展势力,就连皇帝想要为高氏子弟加官进爵都遭到了高正仪的坚决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