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由于吕后对于刘氏诸侯王的打击过于严厉,尤其是对当时实力最大的齐王拉拢失败,导致齐王在吕后去世后率先打出“诛吕安刘”的旗号,随后开国功臣灌婴临阵倒戈,最终联合同属功臣集团的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消灭了吕氏诸侯,并迎请代王刘恒入继大统,这就是后来的汉文帝。
齐王和功臣集团为何迎立在“诸吕之役”中并无尺寸之功的代王?孙家洲认为,这也是双方博弈的结果。由于齐王母家“恶戾”,担心吕氏之乱重演,因此否定了齐王的继承资格。迎立代王,一个重要的理由便是,功臣集团认为代王之母薄氏“仁善”以及没有强势的家庭背景。
由此也可理解,为何代王刘恒继位成为汉文帝后,时时表现出贤德的特性。
不过,汉文帝真是天生贤德?并非。孙家洲在书中详述了整肃诛吕功臣、丞相周勃以及压抑齐王及其兄弟的过程。从中,可看到文帝过度的猜忌之心和打击功臣的毒辣手段。值得一提的是,孙家洲注意到齐地在此后几百年里形成的“城阳景王崇拜”(齐王之弟的封号),其实折射出了民间舆论对汉文帝压抑齐王兄弟的抗议情绪。
由于汉文帝只身入宫,在首都没有牢固的政治势力,再加上它继位的理由是母亲“仁善”,因此汉文帝势必要加强继位的合法性,“心怀戒惧之念”“君臣同心求治”,宽徭薄役,废除酷刑,实行黄老之治。朝政的动荡,也让汉文帝君臣形成“过秦”的思潮,防止秦朝短命的悲剧再次上演。
不过,孙家洲在书中关于汉文帝推动文景之治的介绍,尚未进一步剖析汉文帝在宽仁与严苛法律之间的纠结。虽然《汉书》对他的整体评价是“恭俭”,但还是能看到他时常想利用严法,如书中所提到的“惊扰车驾案“,以及冯唐说他“ 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新垣平谋反,汉文帝“复行三族之诛”,就连班固都说“以孝文之仁,平、勃之知,犹有过刑谬论如此甚也”。
因此,如果本书能将结束时间继续后延,分析文帝继位之后的仁德形象与真实想法之间的矛盾,那么这段故事将更加精彩,也更能让读者了解真实的文景之治。
作者:宋晨希
编辑:薛伟平
责任编辑:张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