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诚在高邮称王后不久,元至正十四年九月(1354年),元顺帝命丞相脱脱率大规模元兵来攻,”旌旗亘千里,金鼓震野,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续资治通鉴》)。
同年十月,脱脱大败张士诚,分兵围六合,六合的起义军派出使者向到滁州求救。使者和朱元璋有旧交,半夜赶到,朱元璋闻讯后赶紧去向郭子兴请示。
郭子兴和六合的主帅以前有嫌隙,心有怒气,不愿意发兵相助。使者说,情势非常危急。但郭子兴仍不肯答应。朱元璋见状连忙劝说,现在六合被围,如果不去解救,六合被攻陷,将祸及滁州。
郭子兴听后,怒意稍减,打算派别的将领带兵前往。但是当时脱脱大军号称百万,别的将领心有畏惧,纷纷推说此行不吉利。
郭子兴为什么没直接派朱元璋带兵去六合呢?
原来,郭子兴不堪赵均用的挟持,率部万余人来到滁州后,不久便听信谗言,对朱元璋心生猜忌。朱元璋此时已失去兵权,“四方征讨总兵之权,上皆不得与”(《明太祖实录》)。
由于别的将领都不愿意去,郭子兴只得派朱元璋带兵去解六合之围,并且让朱元璋占卜一下是否吉利。朱元璋认为,解救六合是否可行,听从内心判断即可,无需祷于神。
是否有这样一种可能?也许郭子兴并不是真心想派兵去救六合,别的将领看透了郭子兴的心思,因此都找借口推脱。
无论如何,朱元璋再次获得了兵权。
朱元璋率军东行至六合,和耿再成驻守在瓦梁垒。耿再成是泗州五河县人,在濠州时便开始跟着朱元璋,是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元军的攻势异常猛烈,双方激战数次后,朱元璋觉得这样打下去不是办法,于是想出一条计策。掩护妇孺撤退到滁州后,大队元军尾随而至,想要攻打滁州。朱元璋率兵在河涧侧面设伏,令耿再成佯装失败,诱敌中计。元兵大败,朱元璋俘获很多马匹。
虽然获胜,朱元璋的头脑仍然冷静。脱脱率领的百万元军虎视眈眈,一旦增兵来攻,滁州恐遭灭顶之灾。
于是,朱元璋备好牛酒,由地方父老送给元兵,俘获的马匹也悉数返还,并和元兵主帅说:城中百姓全是好人,聚结起来,只是为了防御盗贼,我们愿意供给军需。元兵主帅信了这番说辞,带兵离去,滁州得以保全。
朱元璋以示弱的方式暂得一时安全。这样的安全能维持多长时间呢?虽然历史没有假如,但是我们不妨以假设的方式分析一下其中的风险。
为了打败在高邮称王的张士诚,元顺帝给了脱脱很大权力,“总制诸王、诸省、各翼军马讨张士诚,黜陟予夺一切庶政,悉听便宜行事,省、台、院部诸司,听选官属从行,禀受节制。西域、西蕃皆发兵来助”(《续资治通鉴》)。
张士诚被脱脱打得很惨。如果不是元顺帝听信谗言,一纸诏书把脱脱就地解职,张士诚恐怕凶多吉少。
元顺帝的这纸诏书,无论对张士诚而言,还是对朱元璋来说,都是从天而降的幸运。
如果脱脱没被解职,谁知道他在打败张士诚后,会不会趁势攻打滁州。
既然风险这样大,为什么朱元璋还要力劝郭子兴解救六合呢?
除了重获兵权外,六合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想必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六合位于滁州东面,是滁州的屏障;若想从滁州进军江淮,六合是必经之地。失去六合,滁州将成为一座孤城。
可见,虽然朱元璋暂时没有足够的实力脱离郭子兴单独行动,面对郭子兴的猜忌,只能逆来顺受;但是朱元璋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却有着比较清晰的想法。
通过六合之战,朱元璋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