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入主中原汉人帮了大忙,满清灭亡汉人也成了关键

2020-11-04 12:07:57 作者: 满清入主中原

19世纪中后期,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封建旧社会在各方势力的攻击下苟延残喘。其中,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起义无疑成为了一把利刃,狠狠地削弱了清政府的军事力量。这年1月,在小小的广西桂平金田村,洪秀全带领一支兵马发动起义,使星星之火迅速发展成燎原之势。

太平军一路南征北伐,兵力逐渐壮大,两年之后,占领军事要塞南京,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太平天国。此时,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已经可以和清政府分庭抗礼了,巅峰时期有一百多万兵马,这对清政府来说,是无法忽视的威胁。然而,由于太平天国内部纷争及清政府倾力围剿,历时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清政府也得以短暂喘息。

直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的枪声打响,武汉三镇被迅速占领,南方各省见到局势转变,也先后宣布独立,摆脱清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的封建社会,终于,在1912年被终结。这年2月12日,溥仪宣布退位,维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旧社会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清政府统治的后期,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都是两股强势的反抗力量,并且,两者有不少相似之处:

首先,两者都以“民族主义”为旗帜,对外反抗侵略者,对内反抗清王朝的统治;

其次,孙中山十分认可洪秀全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这是革命战争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

可以说,两者在反清反侵略的角度上一脉相承,甚至,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太平天国的铺垫,辛亥革命想要如此快速的取得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

很多历史爱好者可能会疑问,为什么前者历时14年、拥有百万大军都没有打倒清政府,而后者仅仅用了四个月就成功让溥仪退位呢?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要想了解原因,首先,我们需要分析一下清王朝的政治基础和军事基础是什么,然后,再看这个基础是如何被毁掉的。

从军事力量来说,清朝的军事基础是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这些旗人是由皇太极在入关之前组建的清军命脉。入关之后,这些旗人主要被派往重要的城市以及军事要塞,而追剿起义军和南明军队的任务,就落在了投降的汉人军队身上,比如:吴三桂、孔有德等人。

在人口众多的中原大地,旗人和满人毕竟是少数,汉人占据了人口的大部分,要想统治好这片土地,光靠满人是不行的,于是,满清决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之后,将地方权力一分为二,一部分由满人任职,一部分由汉人任职,通过这种权力的让渡达到局势的平衡,以此来稳定满清的统治。

正是有了汉族地主阶级的拥戴,清王朝才得以成功的渡过了“三藩之乱”。当时,吴三桂等人已经攻占了南方大部分城市,加上关中叛乱,中原地区的统治危在旦夕。然而,这时候八旗子弟并没有发挥出军事核心优势,反倒坐视不理,任由队友牺牲。

这时,康熙帝赶紧派出绿营军队,并任命赵良栋、张勇等汉族将领统帅,一举歼灭叛军,使局面得到了短暂的稳定。也就是说,三藩之乱之时,八旗已经不复当初的威猛。而到了太平天国时期,仅仅两万太平军就能吊打八旗、绿营,只能说,多年的腐败,已经让八旗绿营战斗力大大减弱。

起初太平军来势凶猛,很多人都认为清王朝在劫难逃,甚至,有人评价洪秀全是第二个朱元璋,然而,他们最终还是失败了。咸丰帝看到满清军队已经成了废物,不得不求助于汉族军队,在关键时刻,放权给汉族地主阶级,任命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在民间组织“私人武装”,并且放权到地方,通过地方力量剿灭太平军。事实证明,咸丰帝的这个决策是正确的。

1860年6月,曾国藩掌握地方实权,成为清军最高统帅,节制苏、皖、浙、赣等四省军务,4年之后,湘军歼灭太平军,太平天国运动结束,清王朝的统治得以维护。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