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是四国鼎立,为啥罗贯中却只写魏蜀吴,被移除的是哪国?

2020-11-04 15:18:48 作者: 东汉末年是四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概非凡,即使是千秋之后的现在依旧可以感受得到。当初势力鼎足三分,最后还是被一统天下。刘禹锡的这首《蜀先主庙》,借称赞刘备,来感叹三国乱世。和刘禹锡一样,我国文人对于汉末三国这段历史,都是无比推崇,经常引用在诗歌作品中。

都云“汉末分三国”,这三国分别是刘备的季汉,曹丕的曹魏,以及孙权的东吴。其实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原大地三国乱战的同时,还有一个势力演变成了一个小国家,静静地看着三个“大佬”争斗。你知道是哪个国家吗?而作者罗贯中为什么只写三国而不写“四国”呢?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朝廷卖官鬻爵,百姓民不聊生。这样的背景下爆发了席卷全国的黄巾起义,让各个世家大族军阀藩镇,也加入到瓜分大汉的队伍中来。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由少帝刘辩继位。董卓应邀带兵进入洛阳,挟持少帝祸乱天下。

这个时候刚刚被罢免官职的公孙度,经过同乡徐荣的推荐,被董卓封为了辽东太守,远离大汉权力中心,来到了苦寒之地的东北辽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公孙度就任辽东太守,之后开始大开杀戒除掉了当地的实权人物和世家大族,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在辽东封土称王。

公孙度在辽东时也做出了不少政绩,《三国志·魏书》记载:“东伐高句骊,西击乌丸,威行海外。”对外扩张并且抵御外来民族的入侵,“越海收东莱诸县,置营州刺史。”跨海收复东莱,还自封为辽东侯。

公元204年,公孙度死后,他的儿子公孙康继承了他的爵位的官职。和父亲对待曹操的强烈反应不同,公孙康很信服曹操。他杀了逃亡辽东的袁尚袁熙,把首级献给曹操。还主动向曹操臣服,接受曹操的封赏。对外大破高句丽,攻占了其国都,消灭了现在韩国人的祖先之一“韩濊”部落。

公元220年公孙康死后,他的弟弟公孙恭继位。公孙恭继续了哥哥臣服曹氏的宗旨,但是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却有自己的想法。在公元228年,曹魏正被刘备和孙权牵制,把眼光都放在了南方地区,北方空虚。公孙渊认为这是一个绝妙的机会,于是逼迫叔叔公孙恭退位,自己在辽东称帝,建立了大燕国,想要和曹魏争夺北方的统治权。

公元234年,季汉丞相诸葛亮病逝,曹魏的压力顿时大减,可以把精力放在一直作乱的辽东地区。在238年,太尉司马懿奉旨带兵讨伐公孙渊,司马懿指挥着四万大军,一举攻陷了襄平,俘虏了公孙渊。建国仅仅十多年的燕国被灭,公孙渊也被处死。

辽东公孙家有着非常长的发展史,从公孙度到公孙渊,经历了将近五十年。在这五十年里,公孙家对内励精图治,对外扩充领土,却一直没有打到过中国内部,甚至没有出过东北三省。这也就注定了公孙家在三国这个大地图上,一直充当着背景板。

或许正是因为辽东公孙家可以有可无,曹魏才一直没有急着消灭他。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也因此没有把他放在心上,选择性的遗忘了这第四个国家。所以在历史上,公孙渊建立的燕国才不被人们所熟知,只有当我们拿起史书钻研,才会发现他们在历史上留下的浅淡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