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一位“战神”,战场上屡战屡败,官位却是一升再升

2020-11-04 21:44:51 作者: 明朝有一位“

战国时期,出了一位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大折赵国元气,后终被秦国所灭。

而1000多年后,明朝也出现了一位将军,兵书读得不错,皇帝对其很是信赖。在朱棣起兵造反时,他被委以重任,结果,屡战屡败。但是,皇帝非但不怪他,还继续相信他。最后,更是他打开了城门,将朱棣迎进了南京城。

那么,这位将军是谁呢?

他就是被后人戏称为“大明战神”的李景隆。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能被冠以“战神”之名的人并不多。从上古时代的蚩尤说起,每个时代都会出现几个会打仗的人,明朝也是如此。比如:徐达,李景隆的父亲李文忠等等。当年,李文忠跟着舅舅朱元璋一路征战,终于打出了一片天下,开国后被封为曹国公。当然,李景隆在其父亲李文忠去世后,也是承袭了爵位。

那么,李景隆为何挣得了一个“战神”的帽子?

靖难之役时,李景隆每次吃了败仗,就会把所有的辎重都留给朱棣的军队,自己却往回跑。后来,朱棣造反成功,他居然在朱棣手下做了官。于是,民间对他如此评价:这不是一位尽坑自家,帮着人家的败家子吗?

接下来,就一起来看看李景隆的“丰功伟绩”。

其实,朱允炆会败给他的叔叔朱棣,和他祖父朱元璋脱不了关系。朱元璋坐稳皇位后,将他出生入死的一干兄弟都修理得差不多了,就是怕这些有兵权的王爷,在他死后生出贰心来。但让朱元璋万万没想到的是,生出贰心的却是曾跟着他一起作战的儿子朱棣。

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即位后实施了削藩政策,结果,惹恼了朱棣,抢先发难。而当时,朝廷多数武将都被朱元璋清理了,能打仗的并不多。刚开始的时候,朱允炆用的是耿炳文。但不幸的是,朱棣在真定(今河北正定)打败了耿炳文。

于是,黄子澄就向建文帝推荐了李景隆,建议让他接替耿炳文。随后,建文帝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让他率五十万大军北伐,并亲自在江边饯行,行“捧毂推轮”之礼,赐“便宜行事”之权。

那么,李景隆有带兵的经验吗?

虽然,李景隆练过兵,还帮着朱允炆削藩,但却从没真正的上过战场。因此,当朱棣听闻主帅是李景隆时,立刻放宽了心。看来,朱允炆还没有朱棣了解他的大臣,这能不败吗?即便李景隆没有临阵经验也并不可怕,没有谁天生就会打仗。但是,他却非常自大,自认为熟读兵书,而且,他父亲能征善战,自己肯定也不会太差。

以至于,李景隆从来不把那些老将放在眼里。自己不会打仗,还不用会打仗的人,这感觉是将战争当成了儿戏,结果,败得是一塌糊涂。更奇葩的是,朱允炆还觉得可能是放权不够,才导致李景隆缩手缩脚,打不赢仗。于是,朱允炆给了李景隆“专征讨伐”大权,之后,与其它部队一共60万人再战朱棣,但结果,还是败了。

没有谁能经得起几十万大军的连番失利。

李景隆连连败退,朱棣直逼南京城下,而他却不想着保护皇帝朱允炆,一看形势不对,赶忙投诚,打开城门放朱棣的人马进了城。与此同时,皇宫失火,导致朱允炆下落不明。更很有意思的是,这么一位草包将军,在朱棣任期内,还一度很是得意。

因为,朱棣对他很是重用,每次开会他都位于“班列之首”。其实,在朱棣看来,李景隆也是一个人才。若是当初朱允炆换了其他人,他要夺权,真得要花费一番功夫了,自然不会如此顺利。此外,每次上战场,李景隆都带着几十万人马及很多的粮草物资。但是,当他一看打不过对手之时,什么都不要了,只管跑路。

最终,这些后勤供给只能便宜了朱棣。

所以,李景隆还得了一个雅号“运输大队长”,这不是帮助人家囤粮囤物吗?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