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祥立
悠悠武陵,巍巍铜柱。
千年一柱,天下太平。
初冬时节,我们和湘西著名学者翟非先生、仲彦先生、龙昌舜先生、罗志红先生一行走沅陵看红字碑,越高峰淘金矿,到南渭探汉墓,游芙蓉镇拜谒溪州铜柱,聆听和解读国宝传出的声音。
沿芙蓉镇五里石板长街拾级而下,经天主堂,过贞节牌坊,拐过弯,便达福音堂。始建于1931年的福音堂现在叫湘西民俗风光馆,当地人习惯称为铜柱馆。福音就是好消息,许是我们都和溪州铜柱有缘,永顺县文旅局正准备对铜柱馆进行整修,对溪州铜柱进行保护性修葺,我们得以零距离观瞻国宝真容。
从永顺县经济开发区调到州芙蓉镇景点圈管委会,从30出头到40多岁,我们一批人积极响应湘西州委州政府打造湘西旅游经济第二增长极号召,一路追随刘路平先生,在麻建锋先生和向宏国先生带领下,开发、建设和整合芙蓉镇景点圈,在芙蓉镇这块土地上战斗了将近10年。
人,往往就是这样,拥有的时候不懂得珍惜,一旦失去了才知道珍贵。
此刻故地重游,真是各种滋味在心头,原本对溪州铜柱一往情深,心生敬畏的我,一直心想再为芙蓉镇做些什么,为溪州铜柱做些什么。
历来,溪州铜柱是湘西土家族人民心中的圣物,神物。
在铜柱馆门口,一位70多岁的老大娘主动跑来和我们搭讪,并且自豪地告诉我们,她小的时候,溪州铜柱就立在她的家乡会溪坪。她是古丈县会溪坪人,年轻时就嫁到了王村,在这里生根落地,开枝散叶。50多年了,如今儿孙满堂,沧桑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开心和幸福。
有关溪州铜柱竖立地或始立地,最早描述溪州铜柱初立地方应是十国之一的楚王马希范,其诗《会溪》云:“铜柱气高霄汉阔,铁衣名并楚山危。我来几度追前事,有宋鲁城不见基。”显然,溪州铜柱立在会溪,也就是现在人们说的古丈县会溪坪。
日月变幻,风云际会。千年来,溪州铜柱已经迁徙八九次了,但无论在哪里,她都没有离开过湘西这片沃土,一直守护着这里的人民,像东海龙王的“定海神针”,浩然立于天地间,虔诚福佑着这里的人民。
其实,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这样,起起伏伏,沉沉落落,坎坎坷坷,缘尽缘散,看穿了,悟透了,也就随心所欲,一切都显得无所谓了。
由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题词的“湘西民俗风光馆”,安静地座落在王村河码头上边,两层砖木结构房子,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典型的徽派建筑,不显山,不露水,时间越久,愈发平静,如智者,似隐者,在这片净土上独善其身,物我两忘,大智若愚,淡然处之。
展厅的中央,有一座中空的八棱柱,这就是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溪州铜柱”,铜柱上刻着纪文、颂赋、誓词、官衔名等文字。有史记载,铜柱顶端来有铜帽子,柱础为石莲花座,中空的柱体里面灌满铜、铁钱。
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朽的。溪州铜柱也一样。
莲花座石柱础早已损毁,估计变成小石头或是沙子流进了酉水。铜帽子被人或敲或锯,炼金子去了。至于里面的铜铁钱,有传言被当地老百姓用糯米粑粑粘走了,只剩下一根重约5000斤的铜柱子,搬不动,移不开,打不烂。
无论怎样,溪州铜柱是国内9根铜柱中仅存的一根,而且铭文字数最多。
《永顺县志》记载,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溪州土家族首领彭士愁率万余人马征辰、澧二州,楚王马希范派大军镇压,血战经年,彭军惨败,被迫与楚议和结盟,立铜柱于会溪坪野鸡坨。铜柱上镌刻着溪州之战的经过和双方盟约条款。盟约确定,楚对溪州属地免征赋税,不抽兵差;楚军民不能随意进入溪州;溪州各部落酋长如有罪过,只能由彭士愁科惩,楚不能出兵干涉;确认彭士愁为溪州刺史后,开始了溪州八百年土司王朝的统治,,关闭了开放交融的大门。
“我烈祖昭灵王,汉建武十八年,平征侧于龙编,树铜柱于象浦,其铭曰:金人汗出,铁马蹄坚,子孙相连,九九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