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法帖上乾隆御用宝玺现身上海

2020-11-05 13:44:20 作者: “三希堂”法

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在研习鉴赏书画之余,常常要在其上钤盖收藏印记,累朝叠加,有的作品上的鉴藏印可多达几十方甚至上百方,这也成为宫藏书画和文献的一大特点,到了清高宗弘历(乾隆)尤甚。

三希堂是乾隆帝的书房。“三希”即“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也就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 “三希堂”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这三件至宝,在它们的纸面上同时可以找到这枚“内府图书”。

图说:“内府图书”印章

在11月8日举办的上海工美25周年庆典拍卖会上,这方神秘的宝玺将会上拍。今天起在上海工美拍卖预展上可以观赏到,堪称今年上海秋拍季的一个亮点。

波光粼粼莲叶田田 三希堂留下皇帝精神世界

该玺为寿山芙蓉石质地,随形雕荷塘小景。通高5.5厘米,印面2.4厘米见方。印文为阳文“内府图书”四字。此玺在现藏于北京故宫的《乾隆宝薮》《嘉庆宝薮》和《道光宝薮》中均有明确著录,经与实物比对,无论是材质、体量,还是篆法布局都与《宝薮》中的记载完全相合,可以确定此玺为乾隆皇帝宝玺的真品。

根据《乾隆宝薮》的著录,乾隆皇帝自继位开始,便刻制了大量鉴藏钤用的宝玺,这些玺印多用冻石刻制,精致而富有韵味。此方“内府图书”即是乾隆早期制作的鉴藏玺之一。在乾隆帝诸多鉴藏玺中,此方“内府图书”钤盖的频率很高,仅《石渠宝笈》和《秘殿珠林》著录的作品就不下40件。

图说:“内府图书”钤盖作品

作为乾隆皇帝重要的鉴藏玺,要充分认识此玺的价值,就必须对清宫特别是乾隆时期与宫廷收藏密切相关的鉴藏玺情况进行考察,对其制作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综观清宫收藏的书画典籍,便会发现钤盖鉴藏玺最多的就是乾隆皇帝。由于乾隆帝本人喜欢炫耀和张扬的性格,他的鉴藏玺及其钤用也显示出他自己的习惯和特点。不但数多量大,而且在钤盖时总是将自己置于突出的位置。通观全幅,往往他的印记给人的观感最为醒目。他常用的方形御用玺和宋徽宗的御书印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而此方“内府图书”玺四字印文也同样源自宋代的宫廷鉴藏玺。

此方“内府图书”的材质上,在《乾隆宝薮》标注为寿山石,而在《嘉庆宝薮》和《道光宝薮》中则标注为洞石。洞石是清宫对通灵温润的石质印材的通常称谓,包括现在被认为顶级材质的田黄、芙蓉石等,在清宫多被称为洞石。此玺所用材质均匀纯净,温润细腻,通灵可爱,质量极佳,正是寿山石中的芙蓉石,这与《宝薮》的著录亦相符合。在印钮雕刻上,此玺下半部分材质规整,上半部分随形雕荷塘小景。此玺材料为独石籽料,外部包裹颜色较深的石皮,雕刻者利用石皮的俏色巧妙设计,雕刻出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莲叶田田的生动景象。下部的水波纹纤细流畅,层次清晰,衬托出荷茎的挺括。莲叶或舒展或卷曲,繁简有致,形态自然。一朵莲花挺拔向上,层层莲瓣向日盛放。无论是细腻丰富的表现力还是布局经营都显示出御用玺印制作的精致品味。

图说:“内府图书”印章

在清朝覆亡之时这枚印章流出宫外远走日本,此番重器文物回流中国,成为书画收藏界热议的话题。资料记载,这枚“内府图书”印是来自日本收藏家八田兵次郎的旧藏,他是日本大正时期大阪的著名中国书画收藏家,自号“西洞主人”,其收藏以明清书画为主。

清廷常用御制玺成为拍卖宠儿

根据故宫专家郭福祥的研究,此玺在乾隆内府收藏的古代和本朝书画作品上大量钤用确是不争的事实,甚至在三希堂“三宝”上都可以找到它的存在。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晋王献之《中秋帖》乾隆御笔“至宝”引首与前隔水之间的接缝下部、王珣《伯远帖》乾隆御笔“江左风华”引首与前隔水之间接缝上部、唐虞世南《行书摹兰亭序帖》本幅与梁清标题签绢纸之间的接缝下部、元邓文原《章草急就章卷》本幅中间两纸接缝处以及卷尾董邦达画松柏竹石图与明代陈谦题跋纸之间的接缝处、元赵孟頫《秋郊饮马图卷》本幅与前后隔水接缝处以及后隔水与柯九思题跋纸的接缝处、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仇英《双骏图轴》画芯与裱边左上角接缝处都钤盖有此玺。尤其是在赵孟頫《秋郊饮马图卷》上,钤该此玺达三次之多,且都是在不同部位的接缝处,其特殊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